诗之国,词之乡,你我皆是吟唱人。
平湖历代诗人众多,从汉代到清代,诗歌长河源流不断,风格流派纷呈,佳作颇丰,仅《槜李诗系·平湖录》所辑,自宋至清末平湖籍诗人作品多达四卷之多,蔚为大观;其他如吟咏乡土风情的竹枝词、棹歌等有三十多种,足见诗风之盛,流风遗韵,绵延不绝。
至明末清初,百川归海,汇成洪流,形成平湖诗坛的第一个小高潮。李天植、陆奎勋、王涟、张云锦、沈皞日、沈岸登……诗人辈出,群星闪耀,灿若星河。赋诗言志,词文抒情,一起吟风弄月踏歌而行者往往为同一诗社中人,又因诗社相继而起且各具风采,当时的平湖诗社先后有修竹庐诗社、忘机吟社、兰社、红藕花馆吟社、高年会、真率会、洛如吟社、竹林诗社、赓花诗课、艺舫诗课、续洛如诗社、洛如嗣音诗社等,可见彼时的平湖,诗才荟萃,诗风蔚然。
纵观诗词百年风雅,平湖亦不遑多让。
近代文坛诗潮澎湃,有半世浮华半世僧的李叔同;有享誉现当代词坛的“平湖才女”王善兰;有被钱钟书先生赞誉为“当代词仙”的许白凤……名家频出,平湖诗歌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典诗词生机蓬勃,竞芳争艳,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和发展。诗坛东风劲吹,继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成立后,钱塘、之江等诗社也在杭州相继成立。嘉兴各县市区诗社也闻风而起,各种诗讯刊物纷纷出版,云蒸霞蔚,盛况空前。
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延续本地文脉,毛大风、周振甫、王善兰、许白凤、潘植卿、时任林、孙意诚、周继源、祝晨曣等九人正式向外发出了“鹉湖诗社缘起”函件,希冀志同道合者能鳞集平湖,登高饮酒,吟花醉月。
端午节,诗人节。在“诗人节”成立“诗社”,本就是件极雅的事。
1995年6月3日,时值端午,平湖市鹉湖诗社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中国数千年传统诗词,终究是生生不息。吾乡素有词乡美誉,又有浙西词六家就占两家之数;秀水词章三纪后,眼见故乡词脉延续后继有人,为可喜也。”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者,平湖鹉湖诗社的创建者之一毛大风为之赞叹。
旧诗兴旺,新诗亦成绩斐然、才俊迭现。在平湖现代诗中,沈宝基注定被历史所凝望。生于1908年的他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20世纪中国著名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极少人知晓他是中国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他这一生,诗歌造诣极高,师承超现实主义手法,从心理学角度,以意识流技巧陆续创作了七八百首诗歌。晚年又创作《沈宝基诗抄》《沉舟》《祖国的光辉》《历代杂咏》《第五季及其他》等诗集,是平湖写现代诗的第一人。
平湖诗歌,如万里长卷,不可胜言。
20世纪80年代,赵哲权诗名大噪,他的诗歌清丽、精致,于考究的意象中融入哲思,其洗练的风格,对理趣的寻求,令他的诗十分耐读;蔡幼玉,在题材上着重历史场景和现实生活的交融、切换,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互相渗透。
20世纪90年代,千叶横空出世,她以自己敏锐的直觉作依凭,创造出具有全新审美价值的诗歌语言;张典,他认为诗歌写作就是对自我的辨认、消解、重组,他的诗歌中充满哲学的思辨精神;冯金斌,被誉为“江南第一乡村诗人”,他的诗主要以江南水乡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但在诗中,又时时表露出超越时空、逐美而去的飞翔姿态。
“70后”“80后”“90后”……时至今日,平湖诗歌氛围变得格外浓厚,“浅海诗社”“鹉湖诗社”“案山诗社”“八月诗会”“三月三诗会”等,因缘际会,互为激荡;涌现出赵哲权、金卫其、蔡幼玉、千叶、冯金斌、何芳、来蜨等老中青现代诗诗人近40人,诗才纷出,风姿各具,已出版书籍40余部,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江南》《诗林》《星星诗刊》等全国主要刊物上发表近十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超500首。
诗歌,向来没有量化标准,但平湖诗歌百年来一以贯之,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拥有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