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今年10月23日是李叔同143周年诞辰。10月20日,平湖秋色缱绻,“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首届李叔同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平湖隆重举行。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当天,中国作协、《诗刊》社、浙江省作协、嘉兴市、平湖市有关领导;首届李叔同国际诗歌奖评委和获奖诗人代表;李叔同友生后代代表……一场邀约,百人相聚,踏诗而来,吟诗而去。

知其人,读其诗。“朱门年少空门老,一顿一悟竞慈航”“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一生颇为传奇,二十文章惊海内、半世浮华半世僧。如今,弘一法师的光辉依旧照耀着后来人。

46岁的新居民何芳就是一名“后来人”。2003年,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辗转来到浙江省平湖市,至此,她与诗歌的故事就此展开。26岁前,她漫游在少数民族里,对山歌,唱小调;26岁后,她在平湖学旧诗,游钟溪,咏清溪,叹道:“但愿今生长住此,享清闲。”

诗歌向来是随心所欲,随心而写。古典诗词,初读觉得诘屈聱牙,但细品之下,前味是苦,回味是甘,诗词间尽显古韵之风;现代诗,是旖旎的遐思,是孤独的陶冶,是自由的抒发。

虽然旧诗与新诗在诗体上是不同的,但情感上是相通的。

平湖的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日月同辉。

2020年,擅长古典诗词的何芳写起了现代诗,一切重新开始,要打破固有的写作格式,要突破自己的写作风格,但她乐此不疲。

写诗人在诗里,只有品诗、读诗的人才能跳出诗的漩涡。何芳说,每当诗情泛滥时就将思绪记录下来,整理成诗后上门请姚国权等前辈品诗。

写诗、读诗、品诗,老中青三代以诗会友、诗酒唱酬,不亦乐乎。

诗,穿越古代,来到现代。在写诗、读诗中,何芳现代诗的水平突飞猛进,在首届李叔同国际诗歌奖中斩获新锐奖。同样荣获新锐奖的还有“80后”平湖诗人张超,他写下对爱人的告白,“所以我来到这里/用语言和意向拼凑你/然后/开始明了/爱是你的具象/因为在那之前/欢喜是最重要的”。

“欢喜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人,抑或是事。姚国权对诗歌传承的理解始终是:文可教,诗不可教。诗歌在于热爱,在于自发性,只能相互激发、相互交流。

就如同新锐作家来蜨说起加入“案山诗社”后的想法,她也坦言:诗歌就是松散、自由的,是种更高维度的团结。1996年出生的来蜨,是地地道道的平湖人,她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选择写下诗歌的不同理由,但一定有一些理由是不变和相通的。比如,每个时代的语境下,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法言说的,但这些人类相通的情感却可以诉诸诗歌、文学、音乐和艺术,让我们足以跨越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或许这一切没有那么伟大,但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不断代的延续而变得伟大。

诗歌又何尝不是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23-11-0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01163.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