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我市创新打造的嘉兴首个“政策AI智能体”日前正式上线,这是我市升级政务服务系统,推动“AI+”向政务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数智政府”建设的探索实践。
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文件往往因偏重理论、专业术语多、语言复杂而难懂。因此政策查询一直是让市民和企业“头疼”的问题。作为政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我市推出的“政策AI智能体”,通过“智能感知、精准匹配、高效协同”三大核心优势,全量归集部门现行政策文件、办事指南等,无论是市民关注的民生类政策,还是涉企复杂的税收优惠政策、繁琐的项目申报流程等,“智能体”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市民和企业直呼“省心又省力”。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AI技术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说,推出“政策AI智能体”,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那么,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强化政务服务数智赋能,则为满足市民需求、助力政府与企业高效前行提供了更多可能。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我市就率先在农业领域推出了为农服务智能助手平湖“农小二”,依托DeepSeek大语言模型和市农业农村资产资源数据中台,搭建了一个“1+2+N”智能服务体系,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农业资源精准匹配,为农户提供全周期数字化支撑,迅速成为农民的“AI贴心管家”,为提升为农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政务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让市民满意。从平湖“农小二”到“平服365智能体”,“AI+政务”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贴心助手”,它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随时解答疑问,处理诉求。可以说,AI技术的融入,让政务服务犹如装上了强大的“引擎”,成就了政务服务的高效运转,不仅推动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也为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需要看到的是,“AI+政务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体制机制、思维理念、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推进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还面临不少痛点堵点。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需要坚持以“便民利企”为导向,加大力度,持续推进服务平台、业务数据、操作规则、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更新迭代,充分激发数字赋能的优势和潜力,切实把技术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擦亮城市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