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今年秋季,我市共有34个幼儿园园区通过开设托班,使不少2至3岁幼儿走进校园,开启了在托育班成长的全新旅程。
作为优化生育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普惠托育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深入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既是回应“幼有所托”“幼有所育”的民生需求,也是解开万千家庭养育难题的一把“钥匙”。我市积极探索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聚焦优质、普惠、均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推动托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较好地为“最柔软群体”提供了暖心呵护。今年作为嘉兴唯一,成功入选全省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地区。
此次在幼儿园开设托班,是我市入选全省试点后首次全面招生。这一举措,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衔接课程体系、创新服务等,让更加科学、专业和全面的照护服务,走到了居民“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双职工家庭、育儿照护资源不足家庭的“带娃”难题,让家长得以安心投入工作,也让“幼有所托”从期待变为温暖现实。
幼儿园与托班,虽都服务于儿童成长发展,但侧重点不同,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不能将之简单视为合并或延伸,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陪伴的实践,需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对理念、课程、师资、设施进行全面调整优化,这无疑对幼儿园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市各地不但对幼儿园硬件设施进行了适托化改造,更从师资、保育力量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管理与服务、安全管理与卫生保障等方面发力,努力为“幼有所育”提供支撑。
幼有所托,幼有善育,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能够较快补齐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短板,解决托育难题。但它同样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实现托育和幼教的有机衔接外,也需要从单一园所教育向社会共育转变。这几年,我市不断探索社会共育机制,通过鼓励实施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层次多样化托育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有效供给。
托起希望,育见未来。期待各地以入选全省试点为契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着力构建政府、园区、机构共筑的“托幼一体化”支撑网,全力推进“平有善育”品牌建设,守护好婴幼儿成长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