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张宇青
通讯员 徐 蕾
本报讯 清一色的青绿表皮,小拇指长短,甚至连“肚子”弯曲的幅度都接近,一眼望去,好像“复制粘贴”一般……这是昨天下午,记者在新仓镇三叉河集镇的吉仓落苏公社共富工坊看到的小落苏加工场景。这些小落苏“孪生”的背后,藏着一套全链条标准化生产体系。
“腌制后的小落苏口感脆嫩,其技艺已成了一项非遗,也是平湖人从小吃到大的‘乡愁’。”吉仓落苏公社共富工坊负责人沈建锋说,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手工制作,没有统一标准,小落苏生产效率低,品质也不稳定。“有好味道,却产不出好产量,打不开大市场。”沈建锋说。
如何让小落苏破局重生?标准化是沈建锋找到的路径。“从小落苏的种植源头就开始‘标准化’。”沈建锋说,以前农户自己留种储存较为随意,导致小落苏种植出芽率只有50%左右,这是产量上不去的关键原因。于是,沈建锋启动种源提纯计划,跟南京农业大学合作,通过嫁接枸杞、番茄等作物,慢慢将小落苏的口感、果型等进行改良,确保种源稳定。
“种子好,关键也要种得好。”沈建锋说,为了让合作的农户种植出的小落苏品质更高,共富工坊制定了《新仓小茄子种植管理手册》,从小落苏前期的选种、催芽到株距行距等都做出科学指导。
“以前种植都是根据老经验,种出的小落苏有大有小,不好卖。”农户干虹根说,如今他根据标准来,每亩种植的数量基本在1500棵左右,行距、间距也都在50厘米左右,连采摘的时间都是统一的。这样操作下来,小落苏品质大大提升,卖得价格也高了。
好种子唤回了农户的信心,像干虹根这样参与工坊合作的农户从原先的近百户扩展至两百多户。“农民放心种,我们也放心收,农户的收益也更有保证,现在每亩地年增收约4万元。”沈建锋笑着说。
走进生产车间,标准化的力量更加直观。记者在现场看到,小落苏先经过机器初加工,再进入气泡清洗机“沐浴”冲浪,接着被送入旋转机中翻滚,模拟传统手工揉搓,最后经过360°紫外线杀菌灯的照射,消除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这一符合食品安全规范的生产车间,引入了真空悬挂、巴氏杀菌等工艺,就连过去全凭经验的“揉搓”工序,也改用旋转机精准模拟。“以前手工腌制的落苏品控很不稳定,各家都有各家的味道,很难做到统一,难以大批量地进商超和电商平台。”沈建锋捧起一罐刚下线的小落苏,语气笃定,“但是现在,小落苏进得了大商超,也上得了大酒店。”
全链条的标准化并没有抹杀传统风味,反而激发了产品创新。工坊在保留经典咸味基础上,针对上海客户开发了甜口款,还有酒店专用款。甚至为解决传统腌菜保质期短、难以远销的痛点,他们正加紧开发“落苏干”等较原先拥有更长保质期的新产品,预计明年上市。
“很多远在外地的平湖人都盼着这一口。”沈建锋望向生产线,语气里满是期待。从这里出发,这些小而美的落苏不再只是一道小菜,更成为连起农户与市场、传统与未来、乡土与世界的共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