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多带我妈妈看看这个世界”
母亲病逝儿子捐其器官助五人重生
7月22日,五个色彩斑斓的信封静静地躺在医生武桢的办公桌上。写信人是刚大学毕业的小林,他和五名收信人素不相识,但又可以说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两个月前,妈妈芳芝(化名)因病不幸去世,小林一家含泪捐献出妈妈的肾脏、肝脏、眼角膜等器官,五名陌生人因此重获新生。这封信,是他写给重生者的祝愿和鼓励,又夹带着一点“私心”:“好好活着,多带我妈妈看看这个世界……”
妈妈走了 儿子忍痛作出决定
51岁的芳芝,生前是广西贵港市一名农村妇女。朴实、勤劳的她,辛苦的将两个儿子拉扯大,但因长期操劳患上高血压,发病严重时只能躺在床上。家人曾多次送她到医院治疗,但病情一直反复。小林说,和很多父母一样,妈妈不希望给家庭带来负担,在治疗上不太积极,即便患病仍坚持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4月底的一天晚上,小林的爸爸外出干活回家,发现妻子晕倒在厨房,菜板上还有未切完的蔬菜,便急忙把她送往县城的医院。
经检查,芳芝被诊断为高血压导致脑出血,而且出血量很大,医生说“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经过昼夜抢救,她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大脑功能几乎丧失。
眼看救治无效,悲痛的小林兄弟俩向医院提出,为妈妈申请进行脑死亡判定。随后,脑死亡诊断书显示,他们的妈妈已符合脑死亡标准。
2015年,小林一个很要好的高中同学因车祸去世,同学的家人主动捐献了器官,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大学期间,小林经常看到捐献器官救人的新闻报道。得知母亲已经脑死亡,病情不可逆之后,他想到了器官捐献。
小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和哥哥,没想到两人都很支持,他们一起忍痛表达了捐献器官的意愿,并主动联系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希望妈妈的生命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移植成功 五名患者重获新生
经过专业人员判断,芳芝的肝脏、左右肾脏和两只眼角膜都符合医学捐献标准。按照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匹配的结果,芳芝捐献的五个器官和组织,分别与登记在册的五名等待移植的患者匹配成功。他们中,三人来自北京,两人来自广东。
5月初的一天凌晨4时,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协调员武桢等人赶到贵港。在医院里,武桢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一起,为芳芝举行了庄重的告别仪式。
经过手术,芳芝的肝脏、左右肾脏和两只眼角膜,分别成功移植到五名患者身上。
武桢告诉记者,移植手术完成后,小林多次向他打听器官受助者的康复情况,“非常关心他们的病情”。前两天,他突然收到一个来自贵港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五封信,写信人正是小林,收信人则是那五名患者。
由于捐受双方需遵守“双盲”原则(指双方信息都要作保密处理),转达这些信件的任务就落在了武桢身上。
获得小林的同意后,记者阅读了信件的内容。这些信都是手写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内容相差不大。
在信里,小林抒发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我们都非常爱妈妈,可是想给她一个拥抱的机会都没有了”,同时也表达了对受助患者的祝愿和鼓励,“希望你能恢复健康,能够珍惜平淡但幸福的生活”。文末,他还夹带了一点“私心”:“多带我妈妈去看看这个大千世界,帮忙完成我已经无法完成的梦想。”
“失去母亲我觉得很不幸,但如果能帮到别人,我觉得很欣慰。”小林说,经历了母亲患病和离世之痛后,他更加理解那些等待供体的患者的期待,希望他们不要失去信心,努力战胜病魔。
据《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