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扬帆 谋发展实策
——兰溪干部义乌实践学习报告
义乌速度与激情背后的发展“真经”
兰溪市兰江街道党工委书记 周玉军
会创新,解决问题总有“好办法”。江东街道有常住人口8.5万人,流动人口17.9万人,是典型的外来人口集聚街道。如何解决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融入城市,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新业态,处理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带来的基层治理新问题,他们面临的局面要比我们棘手得多。为此,江东街道探索出了城市基层党建“七个一”工作体系,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在,江东街道的16个社区都有一个叫得响的党建品牌。特别是鸡鸣山社区的“区域化党建、开放式管理”新模式,使鸡鸣山被誉为“联合国社区”。
江东以“党建+”化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模式提醒了我:只要会思考,敢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联想到我们自己在搞的文明创建,如果能激活党建引擎,千方百计链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创建必定事半功倍。
会谋划,突破瓶颈总有“新路子”。义乌是个资源小市,它的发展多是“无中生有”式的发展,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禀赋,撬动更大的发展成果,我的感受是江东人特别善于谋划,有一本自己的“生意经”。例如,发展空间不足成了江东人的“拦路虎”。为此,江东街道在2019年春节期间就在紧锣密鼓筹划青口区块农村集聚项目。到年底,通过集聚建设青口区块的6个乡村腾出近1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率先撬动义乌东大门的开发。由此及彼,兰江的高质量发展该向何处要空间?我想在后陆、兰纺区块进行低效用地连片整治,“腾笼换鸟”引入“高大新”项目已是当务之急。
会变通,发展的脉搏扣得“准”。今年义乌市两会报告中写道:“加快双江水利枢纽建设,打造双江湖高教园区。”这标志着义乌开始从秀湖时代进入双江湖时代。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江东辖区内的工业版图开始不断萎缩,懂得灵活变通的江东人早已不再死抱工业一棵树,而是将“文旅”、“高教”作为街道发展的新标签,计划把“人流”变成“人才”。双江湖战略的提出更是让江东人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顺势提出围绕双江湖战略提前做好“拆、征、挖”三篇文章,抢得转型发展“先手棋”。给我的感受是江东人应变能力很强,紧扣城市发展脉搏,每一步的布局及时且精准。
几周前,市里提出“四大战略”,我们将聚焦传统产业提升、三江六岸建设、城区功能优化,只要找准位子,走对路子,兰江大有可为。
会干事,干部的决心“比天大”。事情干不干得成,干不干得好,关键在于“人”。实践学习期间的两件事让我对“义乌铁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第一件事,周日街道未通知加班,但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加班。细问原因,江东干部的回答很简单:“手头活多,时间不够用!”在江东,上至街道领导,下到网格雇员,都自觉地把做好工作作为头等大事。
第二件事,实践学习期间恰逢下傅村旧村拆除工作收官。下傅村,义乌家喻户晓的“城市疮疤”。从2000年启动“旧改”,20年间几度挑战,这块“硬骨头”一直没有啃下来。今年4月28日,江东街道启动下傅村旧村改造历史遗留问题“百日攻坚”,立下军令状用时100天完成旧房拆除任务。最后在8月7日,也就是七夕节晚上10时成功践诺。
细想当我们面对兰江城乡环境短板、市重点项目政策处理任务时,假如我们的队伍有这样的干劲,何愁工作推进不力!
锻造队伍转作风 解放思想促发展
兰溪市诸葛镇党委书记 张建明
一、解放思想,抓文旅融合
作为省级旅游强镇,和苏溪相比,我们有更加丰富的古建资源,更加悠久的人文历史,这是我们的优势。但随着旅游市场的转型,瓶颈突显,发展举步维艰。
作为兰溪四大文旅板块中的重要一隅,诸葛要积极贯彻“旅游兴兰”战略,深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第一是做好与小城镇的融合,优化集镇业态整体旅游服务功能,按照做“古”做“靓”的原则要求,努力将诸葛打造成“八卦奇村、儒雅人家、古韵诸葛”的风情小镇;第二是做好与农业项目的融合,重点抓好诸葛草堂樱花基地建设,加强农业项目招引和土地流转力度,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使现代农业观光游与诸葛古村游形成互补,相得益彰;第三是做好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提高研学质量,推进诸葛、长乐、厚伦方研学游上层次。
二、发展经济,抓项目进度
近年来,苏溪镇实现了从低端的衬衣厂、针织内衣厂向光伏和LED制造业板块转变。诸葛要贯彻落实“强工兴市”战略,就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以商招商的方式,达成更大的招商引资成果。同时要注重企业质量,从诸葛目前企业结构来讲,主要靠南方水泥、金泰莱科技、克罗托纺织三家企业。41家企业中,10家规上企业,大多是高能耗、污染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下一步我们设想招引相对有科技含量的制造业企业,加快各项固投项目落地,争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锻造队伍,抓工作作风
今年,我们诸葛接连开展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国卫验收工作,全体镇村干部“白加黑”、“5+2”,连续两个多月没休息过。没去义乌学习前,我认为我们的镇村干部已经很辛苦了。这次学习以后,发现苏溪镇干部周末、晚上加班已经成了常态,班子更是带头加班加点做工作,正是这种连续作战的精神,创造出了“苏溪新速度”。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以“村干部整治立规创优年”行动为载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着力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镇党委政府班子,一支是村两委班子。以班子带队伍,全力锻造一支“有血性、勇担当、敢攻坚、打得赢”的诸葛干部队伍,真正实现作风转变,效率提升。
四、全面优化,抓环境发展
苏溪镇于今年1月份获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诸葛是8月份。苏溪的小城镇投入了5个多亿,我们从目前设计方案概算来看是1.2亿左右。苏溪镇党委书记告诉我,小城镇改造他们还没结束,打造“美丽新城”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投资一个亿,准备把苏溪镇打造成“光明之都”。
发展“不夜城”夜间经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留不住游客、业态差是我们诸葛景区最大的短板,游客白天来、晚上走,成了常态。一到晚上诸葛一片寂静,灯光暗淡,没有夜游和消费场所。我们要结合小城镇改造,把集镇打亮扮靓,形成夜游风景。
学习义乌“三力” 实现人社新发展
兰溪市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 严建成
通过对标义乌,自查问题,兰溪人力社保工作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短板,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力度偏弱。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层次低,本地年轻人外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大专以上毕业生回兰率不足30%。兰溪企业用工难现象较周边县市更为突出。
二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乡镇、基层办事事项还可增加,“掌上办”、“网上办”事项数量和义乌比有较大差距,群众办事还是以跑窗口为主。
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在义乌实践学习中发现,义乌已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创新意识方面和义乌相比明显不足。
下一步要开拓思路,敢于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三大工作目标。
一是人力资源更强。将“聚兰工程”摆在优先位置,全力做好人才工作。集中力量宣传好“聚兰工程”等人才政策;打响“人才直通车”、“招引四季行”等人才招引品牌;做好“人才公积金”、“双引双回”等人才政策的落实;创新推出“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新项目,实现人才家门口培养,就业,进一步聚集人气,做大做强人力资源产业。
二是社会保障更实。积极破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大这一核心问题,积极拓展参保群体,增加参保人员总量,全力保障社保基金平稳安全运行。加强企业用工薪资管理和基层多元化调解平台建设,对重点行业加强工资支付监管,成功创建省级“无欠薪市”,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三是服务效率更优。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今年要实施“退休一件事”等6个“一件事工程”,打通人社业务全域办理通道。加强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将人社业务办理权限大幅度下放,提高基层服务效能。打造“人社服务114”、“政务HR”等三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力社保服务,将求职热线并入8890便民服务内容中,缩短企业与求职者距离,降低求职成本,提升就业人数,为兰溪实现“担当追赶,再创辉煌”贡献人社力量。
义乌发展经验中的“奇”和“妙”
兰溪市文广旅游体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张 靓
体系化的服务招商机制提高了成功率。我对招商引资工作予以了重点关注学习,特别有感于其浓厚的氛围和完善的机制。一是氛围。干部职工从上到下都牢固树立了“招商就是发展,引资就是建设”的观念,人人谈招商、人人抓招商、人人会招商,招商引资工作是衡量地方、部门和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是机制。在这里,一个招商引资项目要落地需要经过线索联系、内容联审、项目落地三个环节。线索联系环节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做大广撒网。内容联审环节由专业部门对联系到的招商线索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符合招引要求,做到精准招。联审通过后的项目交由具体乡镇(街道)、开发区负责落地工作。各环节,部门之间各司其职,高效运转,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成功率。
个性化的服务企业机制提高了满意率。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都说义乌是中小企业的摇篮,是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热情最高的地方之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乌政府对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景区发展没有土地指标怎么办?在义乌的一个景区建设中,由于没有土地指标,政府部门进行了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在景区停车场建设时,先做好底层硬化,再在上面铺设一层网格化的硬塑料种上绿化,一个不占土地指标的生态停车场就建成了。
社会化的服务群众机制提高了获得感。义乌素有人口联合国之称,户籍人口70万,常住人口近200万,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人员少,服务对象多是制约义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义乌却用“社会化”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排名全省前列。
义乌市文化馆,面积达3.1万平方米,但工作人员只有21个。为管理运营好这块场地,义乌在全国率先大胆尝试社会化运营模式,通过招标方式,引进杭州大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运营管理文化馆剧院,引进七墨美术馆(浙江画院创研展示中心)、杭州雅育集团义乌澄心学堂等公益运营项目,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创新,使馆内精品剧目展演、公益培训、书画展览不断。
除此之外,义乌还组建了一个中队14支分队共10000余名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广泛参与公共文化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