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兰溪留存的六座古塔
古塔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兰溪地处“三江之汇”、“六水之腰”,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使兰溪古塔遗存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历史悠久的兰溪,在金华各县市中建古塔是最多的,目前已知的至少有8座,现存6座。
【能仁塔】
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 原塔高十一丈
据史料记载,位于兰溪大云山上的能仁塔,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明嘉靖年间逐渐衰败。清光绪十三年,对能仁塔进行复建。
原塔共九级、高十一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为避免日寇将能仁塔作为地标方位轰炸兰溪,能仁塔被国军六十三师所拆,仅剩塔基。1995年,兰溪市政府重建能仁塔,便有了现在这座塔。
【聚利塔】
建于1997年八面九级 高48米
聚利塔属楼阁式砖石混合结构。塔呈八角九层,高48米。塔内有砖砌楼梯,盘旋而上。每层窗口都可以眺望江景和整座兰城的绮丽风光。塔顶装有九层相轮葫芦形封尖的铁制塔刹,每个塔檐挂有风铃,江风吹来,叮当叮当作响。
俯视三江,长龙卧波,舟楫交通,渔歌唱答。现代城市文明与自然山水互融,涂抹成一幅山水画卷。
唐诗有云:“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世间美景如此,又何需海市蜃楼复现?兰荫山海拔百余米,扼于衢江、婺江、兰江汇合处,立于兰荫山的聚利塔,兀然挺拔,从金华驱车到兰溪,过了金兰交界桥,远远可见此塔。
【香溪宝塔】
建于南宋年间 高约32米
香溪宝塔建于南宋年间,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塔内中空,没有楼梯。据相关部门考证,这座塔的构造比较特别,2011年,香溪宝塔被评为了省级文保单位。
香溪宝塔是兰溪历史上重要的古代佛教塔,属楼阁式建筑结构。塔基、塔身用青石、青砖构筑砌置,墙厚1.02米。宝塔以平砖和菱角牙子相同叠涩出檐,每一层辟拱券门及壁龛。在底层石板上,至今刻有“大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等题记。
塔外每一层都嵌雕着“影摩云汉”、“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生辉”石额。这些都是香溪“誉髦杰出,氏族蕃昌”的标志。
站在宝塔脚下静静聆听,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香溪宝塔,似乎是一座不灭的灯塔,一直照亮着香溪人成长的道路。
【女埠街道永龄塔】
建于明朝初年 高23米
与香溪宝塔楼阁式建筑结构一样的,还有女埠双塔。建于明朝初年的永龄塔坐落在女埠下潘村,俗称前塔。永龄塔属六角五级楼阁式砖塔,塔基用青石砌筑,塔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置,每层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顶层塔壁嵌有“永龄塔”青石匾,第三层石刻“岁瞻”二字。据传,下潘村形如船形,所以当地百姓建造宝塔镇村,以求村子风调雨顺。
【女埠街道仁寿塔】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 高约33米
仁寿塔位于垷坦村,故俗称后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塔六面七层中空,第四层嵌丁字形石额,刻“仁寿塔”三字,旁边署有“周旻建”字样。
这座古塔犹如守护神和明灯,远远地守护着垷坦村,为村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诸葛镇“无头宝塔”】
建于明崇祯十四年
据史料记载,诸葛镇厚伦方村“无头宝塔”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八面楼阁式砖塔,建成时为四层,现残存三层半,高约22米。塔身用砖一丁一卯叠砌,四周开拱劵门,各层平砖和菱角牙子叠涩出檐,这种建筑风格非常少见。相传,诸葛厚伦方村的形状像一条船的形状,船需要配一条竹篙,所以从大的入水口这里建造了一座塔。
但是,“无头宝塔”最后为何没有建成,后世对此也有不少猜测。在民间,对于宝塔的建造也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有的与风水有关,也有的与时局、朝代有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无头宝塔历经300多年的沧桑风雨,至今基本完好,也给世人留下了古代文明的见证。
“太平修志,盛世修塔”。“无头宝塔”的未解之谜也吸引了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研究和考证。或许,“无头宝塔”的残缺之美历经岁月的沉淀,时间赋予它以独特而唯美的沧桑,其魅力更胜往昔。
记者 郑 佩 叶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