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扬精神 一校守初心
兰溪教师援川手记
兰江小学 雷永斌
有一种情怀,叫做“援川”;有一种奋斗,叫做在那遥远的地方,绽放生命的美。
去年12月11日,兰江小学与汶川县银杏小学的对口帮扶工作就已经悄然开启。
9月9日,我与其他6位教师赴一场激动人心的邀约,从兰溪出发,前往那神秘而陌生的土地。
缘聚一城,百味杂陈。当天下午3点半,在都江堰高速路口堵车。因泥石流,普通公路瘫痪,高速管制,限时通行。大量的土石方需要搬运。激动的心情还未来得及平复就被扑面而来的大自然的强大给震慑了。等待过后,车终于上了高速,映入眼帘的都是美景。车再往前走,藏羌的民族元素出现了。
当我靠近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心情开始紧张,仿佛听到低沉的呜咽声。这里的时间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大地颤抖,山川呜咽,全民默哀。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伤痛。
悟一种精神,学无止境。历经11年的重建,如今的汶川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重建后的羌寨、碉房和邛笼坚固威严地在雪山下耸立着,仿佛向世人展现着汶川人的坚强与奋进。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大灾难的“中国力量”和“汶川精神”,正孕育着感恩奋进的前行梦想。
岁月悠悠抚平伤痛,这座城市整装出发,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篇章,而我也将在这里留下自己不深不浅的足迹。
既然来到了汶川,我想,既要挂职又要挂心,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工作主动性,多做调查研究,找准自身工作定位。同时,当好两地合作的桥梁,帮扶工作要有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也要当好“学生”,摆正位置,向同行学习,以汶川精神为核心,努力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希望在工作上、人生经历上都有所收获。
如今,我成了桥梁,把“浙江精神”、兰溪的“百度教育”、“学在兰溪”的教育精神,传递给川藏同仁。同时也要向汶川人民学习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业务上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携手一校,期许美好。次日,经过走走停停40多公里,终于在下午2点40到了大山脚下的小学校——银杏小学,这里距汶川县城远,离都江堰近。
这里有广州市援建的能抵抗9级地震的教学楼,学校对面是看不到顶的大山,直插云霄。部分建筑还在修建中,地震后的山上乱石随时会滚落山脚。这儿将是我的新家。我在这里不孤单,因为这里还有20名学生住校,包括喊着叫着不肯离开妈妈的学前班孩子。
该校原有近300名学生,由于地震、泥石流、家长外出务工等原因,如今不到80名学生(含9名学前班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山顶云端的人家。
学校落座在山脚,一旁有座桥。这座桥,是广州茂名市援建的,叫茂银大桥。走在桥上,路就在脚下延伸着,我遇见了一所有爱有温度的学校,我期许着与美好相遇。
守一份初心,砥砺前行。最先迎来挑战的是我的味蕾,对于一个不吃辣的人来说,被辣的满头大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还记得正式上班的第二天,听了一天的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个单元结束了,某年级的同步练习还空白着,这个单元的词语掌握很差,大部分学生听写不过关。早读课只有10分钟,晨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学校有套录播设备,与兰江小学一样,也许不久后我们有机会与兰溪同步课堂了呢。
学校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特意邀请到民警、交警、法院人员来校进行《安全讲座》。
看着远山和校园的五星红旗,我告诉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帮扶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方案、有计划,循序渐进。
看着这些祖国的花朵们,我想我能做些什么呢?当天,我罗列了几点设想,我想把这些传达给对口支援大后方——兰江小学,并通过全兰溪党政民共同协作下,一起去努力实现:捐助一批学生校服。这里的孩子们还没有统一的校服。也许我们可以出一份绵薄之力;建立一个网络同步课堂(空中课堂);搭建一个校级宣传平台,美篇报道或者微信公众号;成立一个教学教研共同体。在每周的某个时间段,进行教研活动。共享课堂、共享教学方法、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班级管理经验等。举办一场学前教育教研活动(研讨会)。捐赠一批课外读物(注音读本和绘本)。
援川的日子,正如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所说的那样:“我认为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坚守自己的决定,一个说‘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选择’的时刻。”我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我此刻的选择,可能正是我梦想的新航线。勿忘初心,我将在银杏小学砥砺前行。
在支教中实现人生价值
育才中学 潘雅楠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去支教,好像我对这件事带着天然的热情和敬畏。工作第四年有这么一次机会,我没有考虑太多就决定要去。之后有过后悔,毕竟我刚结婚,但是非常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另一半,他们非常理解、尊重和支持我去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谢谢他们给了我足够的力量。9月10日,我们终于踏上了汶川这个美丽而令人心痛的地方。
在成都下了飞机,我们先去参观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见到真实的场景,仿佛这就是你所熟悉的那个教室,心口一下子闷住了;再配上当年大地震的亲历者的动情讲解,几次落下泪来,好多人都红了眼圈。随后赶往汶川。到了汶川县城,小小的山城五脏俱全,重新抚平了我的心。
第二天一早,在县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挂职专业技术人才见面会。会议过后,我见到了前来接我的水磨中学李校长。前往学校的一路上,看到山河满目疮痍,越往水磨那边开,树木越来越多,我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快到四点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水磨古镇。
与校长交谈中,我了解到,学校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佛山和香港共同援建的项目,该项工程攻坚克难,创造出灾后重建的典范,共同谱写了“山高水长赤子心,品质流香民族魂”的华丽篇章。
水磨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由于学校是所双语学校,但学生不是特别多,而且是新建的,空房子也比较多,附近阿坝师院的预科生和被泥石流毁坏的汶川第二幼儿园的部分学生均安排在学校就读。
即将开始在陌生环境里的日子,我既充满期待又有点紧张,好在我很快交到了朋友。这边的天气比较潮湿、多雨,四周的山总是云雾缭绕,让我感觉像在仙境。刚来那两天天气晴朗,后面大部分都是阴雨天,不过每到周末,天就开始放晴,真是让人高兴。
次日一早去办公室报到,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很热情,学生在路上见到你会主动让道,侧身鞠个躬,跟你道声老师好。
这里的校园生活跟兰溪的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师生全部都讲四川话。没过几天我基本能听懂了,只要他们慢慢说,我认真听。有一次课间,我在走廊上看学生嬉戏,一位女孩子跑过来,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问,老师你姓什么,你教什么呀?还有的学生从办公室走出去时跟老师道别,会说老师再见、所有老师都再见。学生都很可爱。
有一天,我很荣幸被邀请当“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的评委。出乎意料的是,参加的孩子们无一例外普通话都很标准。班团课去各班听孩子们唱“我爱我的祖国”,普通班学生唱得不错,双语学生不太会唱,但都认认真真盯着屏幕开口唱了。
在汶川的日子,感觉时间过得挺快,每天都在忙碌和适应的日子中度过。
一起来汶川的雷校长来学校看望了我,我们边逛校园边交流心得体会。他让我明白,心中要有自己想做的事,决定了就要实施到行动上,只要去做永远不会晚。
还记得第一次上美术课,我竟然有点紧张,生怕学生给我一个下马威。结果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候,台下的同学们一个个坐得笔直,眼睛一直盯着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顺便说了句,“老师听不懂四川话哦,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用普通话发言呀。”结果真的整节课都没听到过一句方言(之前听过其他老师的课,都用方言交流)。学生听讲非常认真,课堂互动也很积极,知识面并没有差多少,这让我很是惊喜,我想以后要多多进行实战训练。
在援川的日子里,我有过感动、惊喜,有过悲伤和想念,这里有可爱的学生,还有亲切的同事,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为教育事业做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