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第23个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
向全市千余名环卫工人致敬
通讯员 施 科 记者 姜一峰 文/摄
从黎明到黑夜,从城市的这一头到城市的那一头。走在兰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抹抹靓丽的橘黄色,日复一日,为洁净城市、美丽兰城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不辞辛劳。这一抹橘黄色就是环卫工人,这座城市最可爱的人。
在省第23个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可爱的群体,体会环卫工人的勤劳与艰辛,感悟环卫事业的丰收和喜悦。
初心不改廿二载
1997年,28岁的徐根美走进了环卫处。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年纪,她拿起了扫帚和簸箕,干起了清扫大街的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每天天还未亮,徐根美和同事们匆匆吃过早饭,便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他们必须赶在市民出行高峰前,完成第一遍普扫工作。
这22年里,徐根美扫过大街、扫过楼道、扫过社区,不管在哪个地域,她都尽心尽责,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也正是这股干劲,让她逐步走上了保洁组长的位置。但她很快发现,当上组长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由于保洁路段比较长,保洁员容易“顾此失彼”,有些时候还会出现“这边还没清扫完,那边又出现了遗撒”的情况。这时,徐根美就发挥出“突击员和救火队长”的作用,不停巡查,随手捡拾路面垃圾。遇到保洁任务繁重的街区,像和平南路、古城步行街、北门菜场、菜市街等地段,她必须随时加入清扫保洁的队伍,与这些区域的环卫工人一起,冲洗擦拭油污地面和垃圾桶。
久而久之,徐根美骑着电动三轮车满城穿梭、风风火火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周边商户的脑海。每次遇见,他们都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现在早已经把环卫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干,见证兰溪越来越美丽的变化。自己作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守护者,每想到这些就感觉无比的自豪与满足。”徐根美如是说。
换车历程见证环卫事业发展
蓝庆余是一名有着34年工龄的老环卫,1985年他就加入了环卫队伍。他回忆,刚到环卫处工作时,清运垃圾用的是两轮手推车,随后换了脚踩三轮车,再是电瓶清运车,现在又新增了有机械臂的新型垃圾清运车。他的换车历程是兰溪环卫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1岁那年,蓝庆余加入环卫队伍,主要负责老城的生活垃圾收运。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垃圾量少,基本上都是上门摇铃收集垃圾,城区也只有一个垃圾中转站。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兰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垃圾量与日俱增,垃圾清运车辆逐渐从手推两轮车变成脚踩三轮车,再变成安装有机械臂的垃圾清运车。垃圾分类越来越细,垃圾中转站也相继增加,还建了两个建筑垃圾消纳场。
现在,蓝庆余每天负责老城城北片的清运工作,虽然工作还是繁忙,但有了新设施设备的助力,轻松了不少。
“就像这个安装有机械臂的清运车,换做以前,一个240升的垃圾桶装满垃圾不下一两百斤,抱不动也扛不起来,只能一铁锹一铁锹的铲进清运车,既费时又废力。”蓝庆余感慨地说,现在不同了,像这样的垃圾桶不管有多重,机械臂直接抬升自动翻倒进车厢内,而且车厢都是密闭运输,防止了二次污染。
据了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兰溪环卫有了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队伍,不但有大小型冲洗车、洒水车、扫地车、压缩车、集装箱清运车、餐厨垃圾收集车,还有创新独特的护栏清洗车,机械化程度颇高。
垃圾填埋场的华丽蝶变
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见证着兰溪环卫事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而垃圾处理终端也迎来了华丽蝶变。时下垃圾也不再是单纯的填埋,还用来焚烧发电,变废为宝。
今年6月,兰溪市环卫处组织退休职工参观填埋场。参观结束后,老环卫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以为会见到垃圾堆成山的场景,没想到,场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污水经过处理后都清澈透明。”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填埋场内没有如山的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盖着覆盖膜的炉渣,而填埋场四周都种上了郁郁葱葱的绿化,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清澈透明,可达到GB16889-2008的控制标准。
“根据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经过分类的垃圾被有效归置,经过一整套流程和复杂的工艺,能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焚烧后垃圾的体积可以减少50~90%,重量减轻80%以上。”兰溪市环卫处生活垃圾填埋场负责人冯小健介绍,相较垃圾单纯的填埋,垃圾焚烧发电是目前最为科学和有效的解决垃圾围城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