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5日 

第11版:万象

照顾瘫痪哥哥24年 52岁至今未嫁的她有一个心愿……

  辽宁营口大石桥市官屯镇官屯村有一户人家只有两口人:哥哥宋树森瘫痪在床,妹妹宋艳红照顾了24年,52岁的她至今没有嫁人。

  “我二哥原来一米八的大个,二百斤的袋子哈腰扔在肩上就走。可是哥哥29岁时被篮球架子砸成高位截瘫,到现在已经33年了。”宋艳红介绍。

  打击一个个接一个个,在宋树森被砸伤的9天后,爸爸去世;过了不久,妈妈又患上胆囊炎。

  姐姐们都已出嫁,哥哥瘫痪在床,母亲患病干不了重活,宋艳红挑起了沉重的家庭担子。打工时三班倒,别的女孩嫌累不愿意干,可宋艳红为了能多挣点钱,一干就是几年。下了夜班睡一小觉就起来收拾屋子、做饭、打垄种菜,最重要的是照顾哥哥。

  “我哥什么事都要强不服输,躺在炕上也是一样,所以我不能不管他。按理说哥哥是五保户可以去敬老院,可我不能送他去,我哥刚强,如果去那儿,没有了亲人在身边,他受不了。”宋艳红认准这个理儿,所以一直没有把哥哥送到敬老院。

  哥哥卧床33年,从没生过褥疮

  “24年了,不敢想妹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可妹妹对我这么多年没一点两样,没大声呵斥过我一次,没给过我一点脸子看。去年我拉肚子,妹妹就用手纸擦,一天就用了四卷卫生纸。”62岁的宋树森说。

  “我在炕上躺了33年了,可是没有褥疮,身上没一块破的地方,妹妹每天都得给我翻上十几遍身。这么多年她没在外面住过一宿。我的被子褥子有一点埋汰了,妹妹马上拆洗。我身上的衣服天天换,地下炕上天天擦。”说到这,宋树森的泪水顺着面颊滚落下来。

  宋艳红从19岁起就全心全意地支撑这个家,个人的婚姻大事根本无暇顾及,“年轻时有人给介绍过对象,可一听我的家庭情况,特别是有个高位截瘫的哥哥要时时照料,人家就拜拜了。”

  宋艳红28岁时,妈妈病逝了。“我永远忘不了妈妈临走时,望着躺在炕上的哥哥,拉着我的手说你哥俩要好好过。我向妈妈保证你放心吧,这个家有我呢。”宋艳红回忆这些时很平静。

  “为了兑现对妈妈的承诺,我心里清楚不会有哪个小伙子愿意娶一个带着瘫痪哥哥出嫁的女孩。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寻思谈婚论嫁的事了,在心里把这扇门关死了。”宋艳红很决绝。

  宋树森知道妹妹这么多年没有嫁人的原因:“这么多年,为了我也没成家。有人问她,她总说没遇上合适的,其实我知道她是为了我才不嫁人的。”

  兄妹俩还有要捐献遗体的想法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特别难的时候?”记者问。

  “难,其实一直都很难。你们能想象50元过生活一个月吗?我能过。”宋艳红说。

  对于生活的不易和照顾哥哥的付出,宋艳红强调:“这是我的份内事,不愿意向外面提起,我们就是正常的日子。有重担,我自己扛了就是,为啥要拖累别人?”

  “我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妹妹的精心照料,没有社会的关心帮助,也许多年前我就不在了。”宋树森说。

  宋艳红说:“现在政府的照顾挺多的了,村里给我们生活补贴,出钱给我们修了房子,逢年过节给送鱼、米、面、油,冬天给买煤。我们挺满足的,感谢社会的温暖。”

  面对苦难没有低头,得到社会各界的照顾,兄妹俩有一个想法——捐献遗体。

  “我这辈子都躺在炕上了,为家里为社会没做一点贡献。我死后愿意把身体捐给国家,也算是我唯一能做的一件事了。”宋树森说。

  “我一个人身后无牵无挂,现在的心愿就是哥哥能多活几年,能有奇迹发生,让哥哥站起来绕村里走一圈。将来等我有那一天,也把器官捐出去,能救活一些人多好。如果器官不能用了,那就把我的身体做解剖用。什么单位管这事,我们现在就想把捐献的手续办了。”宋艳红说。

  据《人民日报》

  97岁老奶奶住毛坯房,却花40万做这事

  房屋面积不到70平方米,隔出厨房和卫生间后,客厅只摆得下一张狭长的小沙发。没有精装修,还是当年的木制门窗,所有家具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款式,节能灯用的还是拉线开关。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宿舍楼,位于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你可能想象不到,住着如此简陋教工宿舍的是一位17年捐资近40万助学的老人,她叫章丽华,如今已97岁高龄。

  章丽华是南京工业大学一位离休干部,尽管头发灰白,耳朵有些背,但精神仍然很好。

  2002年,章丽华的爱人——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松林辞世。时年80岁的章丽华带着两人的全部积蓄共计12万元,请求学校设立“胡松林奖学金”,每年资助4名大学新生,一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这个奖学金主要为了纪念胡松林,因为他在高校工作学习了40多年。”章丽华老人动情地说。

  自那时起,她每年捐出19200元充作奖学金基金,并坚持自己把钱送到学校,这样的善举一做就是17年。17年来,章老共资助了60名大学生,捐资助学近40万元。

  “胡松林奖学金”获得者、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学生王玉东根本没想到,资助自己的竟是如此简朴的一位老人。“我刚开始还以为捐资助学的人是企业老板,没有想到章奶奶生活如此简朴。冬天冷的时候,她空调都不舍得开,非常节俭,但还是拿出钱来资助我们,这让我非常感动。”

  土木学院党委副书记丁贤告诉记者,每次看到章老亲自将钱送来,她都会劝老人不要如此辛苦。“她会跟我们说,学生的事都不是小事。她非常希望能够亲自把钱送到学校,送到学生手上。”

  出生于1923年的章丽华老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跟随丈夫胡松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一起调至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作。

  17年来,她对学生的资助从未间断过。而对于这些,章丽华却一向保持低调。“我有什么好宣传的,你们要宣传年轻人,让他们向上。 ”章丽华这样交代记者。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