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山上名祠多
兰溪城中天福山,山势不峻,也无奇险,掩隐在寻常巷陌之中,但它名声显外,文化蕴藏非常浓厚。清《浙江通志》这样描绘:“在城中,距县半里,居民环列山麓。县署正东旋转南,此山拥护县右,故风气完聚,民物蕃盛,甲于东浙。”天福山上曾有过几处名人祠。
山上第一座名人祠是“金文安公祠”,也称仁山书院,即宋元之际理学大家金履祥的纪念堂。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在天福山,明正德间,知府赵豫建仁山书院于此,后知府刘菃复建堂,以时祀焉。”
清《浙江通志》记载:“仁山书院,在县西天福山上。” 明《万历金华府志》说:“在仁山下,金仁山先生建,何文定公书其扁曰:仁山书堂,学者于是受业焉。后移建天福山,董遵为记。”
紧挨金文安公祠的是“名德祠”,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名德祠,在天福山麓,为徐禘、徐袍建。”
据记载,名德祠“前阔四寻深、后阔半寻、左右参差约十寻,堂寝门屋凡三小楹。”寻为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七尺,也有八尺的。折合成现代的计算单位,名德祠的建筑面积不算宏大。
第三座名人祠是“章文懿公祠”,是章懋的纪念堂,章懋生前也居住于此,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在天福山南,明嘉靖元年(1522),知府王九峰倡建。无锡邵宝为之记。”
除上面三座名人祠,旧县志上面还记载了“三贤祠”、“四贤祠”、“五贤祠”。三贤祠,“在县二坊司上,宋八行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祠也。”南宋咸淳四年(1268)改建,元末祠废。清雍正二年(1723)移建,咸丰辛酉(1861)燹毁,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
四贤祠,“按(前志)云嘉靖间,改为四贤祠,因迁公祠于圣寿寺山。”金文安公祠在明嘉靖年间曾迁到圣寿寺山(大云山),原址改为四贤祠,但无明确考据。
五贤祠,“在学头门东,文昌阁故址,同治五年(1866)建,内祀宋范香溪、杨船山、张思诚、金仁山、明章枫山五先生,向在云山书院内,旋移建于学塘东,与忠孝祠相毗,时年莫考。”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燹毁,同治初重建。
旧县衙背后的青龙山没于东门处,然山脉实与天福山相连,两山可以称为同一座山,当然,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明末兰溪诗人江伯容的祖居就在东门头,他写有一首“青龙山”的诗:
楼台缳缈矗云端,百里江山此郁盘。
极目烟霞溪尽处,登临如展画图看。
(蔡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