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第06版:晚晴

百岁老人话沧桑

  ● 黄治政

  百岁老人又称期颐之年,意为期待颐养天年。香溪镇官塘村官路边自然村徐翠琴老奶奶,101岁还自己做饭洗衣,问及为什么不去居家养老中心吃饭?她笑嘻嘻说:“年纪大了,不去吃了。自己炒的菜味道还是不错的!”

  老人衣着整洁,脸色红润,她说:“我脑袋还行,以前的事记得蛮清楚的。”老人话闸子打开了,就海阔天高起来:“以前我家很有名望,临近散姓是出名的。据太公说,长毛前,这里人烟稀少。他带一把锄头,一双丝萝来到这里安家,一位相师说,看你面相,不管住溪边还是住山里都会发的,且能保五代子孙齐全。

  “后来太公在里王山窝里落脚。太公掘地平基,准备搭茅铺安家,想不到几锄头下去就挖着一缸藏,都是黄金首饰和白洋。后来就置了田,买了牛,娶了我的太婆。一天,牵着牛到门口池塘洗澡,一角戳到塘沿,又挑出一大包白洋,家里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了。太公又置田又购地,从董宅出去,一直到牛石桥、山脚下10多里范围都有我家的土地。后来,又造了两幢7间头房子,县政府还鸣锣开道送来匾额。

  “太公坐轿去丁埠头游桥,一出手就一千大洋,乐得石匠师傅合不拢嘴。分家时爷爷分60石土地,奶奶20石,伯父60石,父亲60石。

  “奶奶生了7个子女,30岁以后碰到荤腥就要呕吐,只吃点咸菜酱,于是奶奶与爷爷分居,自己吃素念佛了。后来,爷爷到西章娶了老婆,又建了一座洋房,那时洋房是稀罕物,临近散姓都没有,到现在这洋房还在。

  “过去穷人是苦的,多数人家过年连米都没着落,逢年过节,父亲都要给穷人分点米,又买了许多孩子衣裤送给他们。

  “我6岁逃难。我们逃到外面,搭个地垫铺,住上几天,鬼子走了我们再回来。土匪我也见过,那时丁谷蹲横坑,我哥是保长,经常要带他们去有钱的人家要粮要钱,还得请酒招待他们。

  “活了这么长,我觉得,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后代才会好。我们都吃人头饭,没人头,家业再大也没用,后代有出息比什么都好。

  “我的孙子、孙女回家一次总带来整箱的苹果、梨子,吃都吃不完。家里杨梅酒、枇杷酒、桑果酒都有,放在这里没人吃。我羊皮袄都3件了,买这么多有什么用?放都没地方放。

  “这个时代好,吃、穿、用都不愁。

  “我妹妹去年走了,96岁。弟弟还在,94了,耳聋。弟媳也90多了,打电话都是弟媳接,再转告他,老两口不会出门了。”

  百岁老人徐翠琴生于清末民初,她是一位历史见证者,听她的叙述,仿佛在翻越一部历史教科书,真实形象生动而珍贵。所以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