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3日 

第07版:学在兰溪

董旭军:做有梦想的校长

  人物名片

  董旭军,从教28年,现任兰溪市行知小学校长。先后获得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社区少先队专业委员会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浙江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工作者、金华市第五批名校长、金华市实验学校首届“教改实验先锋校长”、兰溪市第四届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秀等荣誉。出版专著《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支点》,目前正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参与式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11

  1999年8月,董旭军被任命为女埠镇和平辅导完小校长。和平辅导完小地理位置偏远,片区内学校布局失衡问题较突出。他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当时,尽管市里已经下发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但能够落到实处的毕竟还是少数。他想,为了这群泥地里的孩子,我应该做一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排头兵。

  尽管撤并工作难度高,阻力大,但是一想到那些在泥地里打滚的孩子们,他心中的梦想再次坚定起来:“我一定得试一试!”教师不愿意,就召开教师会,集体统一思想;村干部不愿意,就找镇干部,通过镇里协调争取村里支持;家长不愿意,就组织召开家长会,面向家长做好宣传发动,甚至把家长会开到村民家里去。

  为了提高家访效率,他干脆把家访改为“地访”,利用周末、暑期休息时间,自备干粮,骑着自行车奔走在田间地头。车子不能骑,就徒步;遇到泥泞处,干脆打赤脚。一段时间下来,人也晒黑了,脚也起茧了,书生气中多了一股泥土味,多日不见的妻子见到他,都戏称他不是校长是农民了。1999年至2001年两年间,他走遍了和平片处的边边角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01年秋季,和平辅导完小下辖的5所村小全部撤并完毕,辅导完小由7个班扩充至12个班,在校生达到650余名,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到2002年已位居全镇第一。

  2009年8月,他担任实验小学校长。实验小学是兰溪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通过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历经20余年的发展,形成品牌,走向繁荣。作为一名继任者,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成了他的难题。思前想后,他觉得还得在教育科研上“破题”。

  他倡导把孩子放到社会中去,把孩子放到有爱的生活世界中去。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日渐成型,围绕“魅力校园、花果兰溪、书香兰溪、风景兰溪、人文兰溪、沸腾兰溪”六大主题,分六个年级成立了36个特色中队和若干特色小队。将活动阵地放置在更广阔的“社区”,让孩子们成为“社区”的一员。几年下来,特色中队主题队会从研究到实践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他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特色中队,提升辅导员辅导能力的实践研究》获全国少工委辅导员专业委员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特色中小队进社区实践研究》获全国少工委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特等奖。

  实验小学从1989年建校至今,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科研为导、素质为本”的建校初衷,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继续坚持“非智立人”,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文化、科技、体育、阅读、英语“五大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自身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7年8月,一则“爆炸式”新闻在兰溪教育界轰响:市区两位名校长调城南郊区普通学校担任校长!其中一位就是兰溪市实验小学集团总校长董旭军。

  2017年初,城南小学完成整体搬迁,学校硬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跃居兰溪小学前茅,但学校师资匮乏、办学理念不新、办学品质不高等问题仍然凸显。到城南去,于他而言意味着一次人生的归零。

  二次出发,是圆梦,更是挑战!从接到调令的那天起,他就以百度的热情和工作状态,开始了对新学校的规划:借助浙师大行知学院落户上华街道这一契机,将学校更名为兰溪市行知小学,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对学校的文化、科研、课程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思、多层次的讨论和接地气的实践,为行知小学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为了继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仁爱思想,新学年伊始,他向全校师生提出了“爱满行知”的教育理念,期待着让爱在行知小学落地。

  行知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较大,为了更好的关注、教育这一特殊学生群体,他组织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将这一问题纳入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作为行知小学,立校之本自然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但如果对陶行知理论的学习仅停留在冰冷的文字层面,还不足以支撑行知小学未来的发展,必须沉浸其中,去感受陶先生教育理论的温热与脉动。董校长带领全体老师以日记的形式,每天学一点陶行知教育理论,写下自己的感悟。一位老师在学习了陶先生《举起了反传统教育、反洋化教育的旗帜》一文后写下的感言:“义务教育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他所解决的是要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有书读,读好书,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董旭军说,尽管语言质朴,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名教师对教育的一种思考、一份担当、一个梦想。教师如此,我亦然,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精彩,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有梦想的校长。

  (文/刘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