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 一路走好
,
!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先生辞世
12月3日19时许,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巨匠、新浙派人物画领军者方增先先生因病在上海过世,享年88岁。
在新中国画坛留下巨大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五位先生,就此都已与我们告别。
今天,我们特别推出这个专版,以表达对方先生的缅怀之情,寄托我们的哀思。
方老,一路走好!
方增先先生在上海逝世的消息,由权威报刊《美术报》第一时间报道。其介绍简明扼要——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1949年7月,方先生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春,其作品在春季全校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1953年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是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美院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
1954年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到美院新创设的中国画系。曾随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与临摹壁画三个月,又深入草原藏区写生。1955年,任教于中国画系,参与开创“新浙派人物画”。《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代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藏。《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专著先后出版。
其中,1955年《粒粒皆辛苦》发表后在全国画坛引起震动,那时方先生年仅25岁。几年后,《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出版后大受欢迎,重印三版,卖出数十万册。不论是学油画还是学国画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
2013年1月,他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同年2月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担任过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2009年晋升为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1931年出生于兰溪市横溪镇西塘下村的方先生,受到知书识礼的父亲方自成、母亲周云雀的潜移默化,人品有厚度,人格有热度,人生有高度,不断探索,不断感悟,不断提升。他的老家西塘下村,与我的老家胡宅村,如今黏连在一起,不可分辨。
记得1985年,方先生回老家探望健在的父母,为感谢我在《金华日报》《婺星》《兰江》《浦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写他和其父母兄弟的文章,应邀到我老家新宅子作客。看到我的宅子墙壁上空无一物,方先生主动说:“画画太费工,给你留幅字。”他从行李包里掏出了文房四宝,在我客厅的八仙桌上,随手写了“顿悟”两字。收起文房四宝,方先生表示歉意:“没有携带印章,下次给你补上。”
喝茶间,方先生诠释“顿悟”:顿然感悟,突然醒悟;做事要感悟,高效做事,做出常人不能做之事;做人要醒悟,低调做人,不要太过张扬;感悟出事业的突破点,持续进展;醒悟做人的盲肠点,持续完善……
此后,我与方先生接触过多次,亲炙其不尽教诲。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主编《横溪镇文化志》,请方先生题字。他趁回家探亲之机,把题字送到我的手里,并勉励:写文化志不能凭空想象,要实地调查,现场了解,要编写出信志,以免以讹传讹。
谨记方先生的嘱咐,其时在梅溪上游一所中学任教语文的我,一改平常写故事的笔法,用上了“说明体”,尽量把《横溪镇文化志》写得翔实可信。
到媒体任职后,我接触方先生的机会更多了。曾去上海他的住宅及工作单位采访。他有事来兰溪,更得面晤。在面晤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方先生的人格魅力,非常钦佩他干事做人的原则,对他对“顿悟”的把握五体投地。
他惜墨如金,不轻易出手。多少人专门跑到上海去索画,往往扫兴而归。日本画痴曾以高档汽车换他的画,他婉言拒绝。记得他说,他的画不是商品,不能随随便便给人,更不能任意调换或出售,绝对不能自贱。
有时候,他很慷慨大方。兰溪建造黄大仙宫,有关人员请他创作黄大仙图像,他满口答应,如期告竣交付。老家西塘下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他快速题写了“西塘下村”四字,而今赫然拓印在村口的巨石上。兰溪、浦江等地公益性场所,都留下了方先生的珍贵墨宝。
“顿悟”的是人生和事业。对画人和画牛,方先生有特别悟性。他的成名作《粒粒皆辛苦》,画面上是个拾麦穗的老农。他的《母亲》是慈母的化身,他的《牧童》,是人和牛的完美融合。
人世的“顿悟”已然完结,方先生在另外的世界,或许更有“顿悟”。
胡新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