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答重行行 泼墨真情画人生
——艺术界深切悼念方增先先生
方增先先生为家乡题字
2019年12月3日晚19时36分,著名画家、原上海美术馆馆长、“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方增先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方增先,1931年出生,兰溪市横溪镇西塘下村人,中国人物画家,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2014年,方增先先生获得了第六届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方增先先生的代表作包括五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等,它们既是方增先先生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也是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艺术“经典”。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在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方增先先生是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家与教育名师。他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优秀传统,探索中国画特别是水墨人物画的时代发展,以深入生活、关切现实和表达人文情怀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形式语言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增先先生德艺双馨的风范得到了广大美术家的由衷敬重,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
由于美术馆工作的机缘,我得到向方增先先生学习的机会,他在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期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主持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展览的策划,推动美术馆收藏、公共教育、国际艺术交流等全面建设,让我深深感到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文化抱负和综合学养,也由此更多领略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学术高度。
艺术评论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胡建君:
巍巍昆仑,峨峨天门。千骑若箭,风云如奔。此浙东方增先之藏民祭天图也。夫以动地裂天之势,驱龙驰虎之神,乃气吞斗牛之壮,体具河岳之灵,吾方知之矣。若其超然物表,落落尘外,芥浮华而不眄,屣名利其如脱,闻凤鸣于长野,值牧歌于荒原,固亦有焉。岂期动静相宜,人天合一;乃气蕴自然,猎猎乎奔雷之势;声回空谷,澹澹乎泉彻林山;援荒古之血脉,入运命之不衰,何其美哉!
方增先,高奇之士。既文既博,亦书亦画。少好诗文,迄兹无倦。虽薄身而厚志,乃能艺贯中西。譬其毫翰,叹风雨争飞。论其墨彩,有鱼龙百变。其为人也,通今好古,高蹈独善。虽大隐于市,常心阙自然。日居月渚,走甘南之古道;寒暑居替,越藏北之回川。数度驱驰,至于古稀。其与昆仑也,时絪缊交感,雾涌云蒸;常嘤鸣相召,星流电激。于是百感欺心,万象应图,意致纵横,气壮风云,此祭天图之所出也。乃抒万古之情,存不刊之烈。深心追往,远情逐化,笔飞墨腾,云被渊旋。乘胜长驰,未知所限,祭神神在,魂兮归来!
或曰,文明既昌,天何灵乎,固毋有也,祭之何为。善哉问也。夫祭天敬神,藏民之俗,由来也久。神者,所以司土地、守山川、率禽兽、福生人也。奈现世纷纭,变怪杂出。虎豹非一,乃警河东之譬;贫病多舛,始知药石恒缺。神其知之?天其念之?或为雨为露,泽乎下土?或将雷将霆,泄乎怨怒?茫茫幽明,何得而知。故千古悬疑,不绝天问之词;生民寄望,乃有祭天之仪。当其时也,万马奔驰,气运磅礴;起伏骐骥,神思缈曼。突于风驰电掣间,仰天而吼。胸中块垒,喷薄出矣。万千苦难,遁于无形。此身若化,唯神或存,是天人而一也。忘身物外,天国皈依,乃祭天之功欤。呜呼,芸芸何苦,苍生何辜,唯有祭天,乃得安宁,祭天之义大矣哉!
艺术家李磊:
痛心啊,痛心!
一代大师离我们而去了。
有八年时间我与方老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尽管他并不来办公,但是有位子在,上海美术馆就像有了灵魂。
方老师跟我讲过许多故事。有两段话我感触最深。他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要用毛笔写造型,素描关系也要写出来,如果没有毛笔的味道还叫什么中国画!”他还说:“我并不喜欢当代艺术,许多东西我也看不懂,但是年轻人要搞的东西不能我们不懂就不让他们搞,所以搞上海双年展我第一个支持。”
方老师的艺术滋养过我们,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