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1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兰溪地名的几个生僻字

  古语云:北不识盱眙,南不识盩厔(即今周至)。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困扰于地名中的生僻字。但由于地广人多,地名复杂,一旦把这些生僻地名取消,当地人就会遇上麻烦,不能适应,而且也会抹杀了历史文化遗产。

  近日,网友啄木鸟先生发帖,指出兰溪一些乡村文化礼堂的错误,其中,有的是由于不熟悉文史知识造成,而有的则是属于文字表达颇为困难,尤其是某些乡村生僻地名与人名,普通电脑上打不出来。譬如,兰溪,自唐代建县以来,就有“溪、谿、汘”等几种不同写法,还有“榖水、瀫水”的不同别称,很容易混淆。

  啄先生批评说,香溪镇九井村文化礼堂展板上写的许多“井”字,都是错了。其实,这是个文字问题,即异体字,不妨作点具体分析。因为,自从国家推行简化字方案以后,“丼”字已经取消了。在多数文字工具上,“丼”字都不存在,包括各类字典。在黄店镇,有个高丼村,原名茭井,生长冷水茭白,因地势较高,其水不能食用,村民投石满井,井于是变为丼,村名改叫高丼。

  翻箱倒柜查了《说文解字》,才知道,古制八家为井,是水井,家乡乡里的意思,根据许慎的注释,远在古代,丼与井,属同一个字项。这个字,电脑键盘上读jing,当地土话发音,读作deng,而不是读井,县地名志则注音dun。此外,香溪的九丼村,上华的大丼(墩)头村,也是同样的字。估计出了兰溪,很多外地人是读不出来的。

  在柏社乡水阁一带有个村,名叫“大爿地”,这个字的规范读音是pan,在县、市地名志上,却分别注作了ban,以及pian,其实两本志书都注错了,足见注音的难度之大。灵洞乡的“貔貅山脚”,也属于难认难写的村名。

  还有不少叫磡、堑、垄等带有浓厚地貌特征的村名。从前的早利村、骑大路村、馄饨捆村、螺蛳坞、年台口、鸪鸪头、蟹形村等村名,乍听土一点,但易认易写易叫,较之如今诸多高大上的新楼盘,动辄称为撒切尔嘉苑、格陵兰华庭、挪威森林豪宅,真是十分接地气,通俗大众,值得提倡。

  想来各地乡音袅袅,此类情形,当不鲜见。作为文化礼堂,更应认真斟酌推敲,适当加以注释交代,精益求精,传承文脉。

  (骆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