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你领略兰溪的诗路风情
考证了123处诗路人文、75处自然风物、123位名人、57处民俗典故
记者 张妙娟
导报讯 1月13日下午,兰溪首部诗路文化主题书籍《兰溪棹歌——兰溪诗路文化寻踪》在女埠街道渡渎村枫山书院举行首发仪式。历经一年时间考证、编撰,这本书凝结了作者们的心血,向世人展现兰溪百年风物和人文魅力,更是在兰溪文史上留下意义非凡的一笔。
说起《兰溪棹歌》,大家脑海中立马就会浮现出“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这首诗。其实,《兰溪棹歌》可远远不只这一首。清代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篆刻家汪启淑曾寓居兰溪。在兰期间,他创作了100首诗,结集成《兰溪棹歌》,印行于市。
此诗集加上诗人原注,总共不到一万字,却涉及农业、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据文史爱好者统计,其中包括人文地理123处、自然风物75处、历史人名123位、民俗典故与历史事件57处,可谓是兰溪历史上首部“文化诗典”,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诗体史志”。
《兰溪棹歌——兰溪诗路文化寻踪》则是通过对这123处人文地理、75处自然风物、123位名人、57处民俗典故与历史事件进行细致而艰辛的考证,让读者对兰溪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该书的腰封所注“兰溪,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风雅古城/棹歌,一部记载百年风物的诗典绝唱/徜徉间山水灵毓心生遐想/品览中人读花间思接千古”。如“灵泉寺额已成灰,齿冷谀词安在哉。万世不磨唯直节,试看高耸告天台”一诗,告天台,老城人再熟悉不过,但要细究其由来,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文史爱好者通过对诗中“灵泉寺”及“蔡京提额”的考证,将告天台历经的岁月娓娓道来。
再如“晓寒何止欲冰肝,万里征途自鲜欢。闲倚聚星楼玩雪,闭门直可傲袁安”一诗中,通过整理杨万里、赵良恭的故事和聚星楼赏雪的场景,看到宋、元、明三代兰溪的秀美风光和繁华景象。
除了风光展现,书中还有不少历史趣事,如“神蟹验雨”、“朱元璋拴马”、“知县审牛”等,还有“黄湓大战”的壮烈场景,“三孝故事”的感人肺腑,“视生如子、千里凭吊”的师生情谊。在感叹汪启淑当年对兰溪如此熟悉的同时,也对编撰此书的文史爱好者心生佩服。
据兰溪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初,借全省诗路浙江建设东风,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就组织人员进行座谈、征稿,对《兰溪棹歌》的人文史料再挖掘、再考证,撰稿出版该书。征稿消息一出,就得到广大文史爱好者的一致拥护与支持。大家利用空暇时间,前往诗中所提到的地点,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寻找历史留存下来的蛛丝马迹,尽量还原当时的风采。
“我们希望这本书至少能够成为一个引子,为兰溪旅游全域化推进提供更完备的依据,为兰溪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兰溪文化事业再创辉煌提供更多的动力。”该负责人表示,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兰溪棹歌》、研究《兰溪棹歌》、弘扬《兰溪棹歌》,可以让《兰溪棹歌》回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