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2400棵杨梅大苗远“嫁”汶川》后续
兰溪杨梅为汶“造血”添新动力
记者 项柔刚 林剑超
导报讯 “来了、来了……”昨天上午,远“嫁”四川汶川的兰溪杨梅大苗,抵达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紧接着,在兰溪农技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当地村民将这些“致富树”栽种到杨梅引种试点示范基地,它们将为当地产业“造血”增添新动力。
3月8日,兰溪2400棵杨梅大苗从马涧启程,运往汶川。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这批杨梅大苗于3月10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11日上午,1500棵杨梅大苗运到中滩堡村栽种,900棵运到渔子溪村种植。“为了让这批杨梅大苗能够顺利‘住’下来,我们提前半个月在村边山地平整出了60多亩土地,建立东西协作产业帮扶杨梅引种试点示范基地。”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说,村民们都盼着杨梅树的到来,这不仅能帮他们致富,更是兰溪人民对汶川人民的深情厚谊。
映秀镇是“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和极重灾区。震后新建的映秀镇一派欣欣向荣,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这几年,映秀镇的中滩堡、渔子溪等村依托大健康产业和培训经济,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但是,农业产业却是村里发展的短板。“这里的村民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及蔬菜,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村民收入也不高。这次,兰溪为我们送来的杨梅大苗,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汶川县科学技术与农业畜牧局副局长切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移栽成功后,按每棵杨梅树盛产期每年400元的收益计算,这2400棵杨梅树,每年能给两个村带来近百万元收入。如果栽培得好,这个数字还可能更多。
“杨梅是兰溪百姓的‘致富果’,相信也能成为汶川的富民产业。试种成功后,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形成杨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产业‘造血’功能将不断增强。”切珠表示,他们看好杨梅产业在汶川的发展,这对当地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新希望。
栽种现场,兰溪派出的农技人员手把手地教当地群众栽培、施肥、管理等技术。“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杨梅树栽种,希望这批树苗能够试种成功,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村民增收。”随苗前往汶川的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