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亲子关系双方的感受
● 倪慧娟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不可逆的旅程,时光不可以重来,养育孩子也是如此。
在这条不可逆的单行道上,作为孩子引路人的父母,担负着养大孩子、养好孩子的责任。养大孩子,给孩子吃的、穿的,满足足够的物质条件,这就足够了。而养好孩子,则是一个大命题。这个命题,在父母不断的冲突中、在教育界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带给我们无限的认知、动力和矛盾。
兰溪籍作家陈禹安的这本《亲子滋养》的书,从心理学、教育学多个角度,结合一系列亲子教育的案例以及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怎样做父母才能养育出一个有责任、可以感受幸福的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养好孩子的前提
没有一项工作可以超越父母的责任。责任的前提是养好孩子,而不仅仅是养大孩子。
养好孩子,必定是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发展的。试想一下,动辄怒目相向的父子,如何赤诚相见;经常拔刀相向的母女,如何推心置腹。陈禹安老师在书中指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必然是两个自我调和到了一种各自满意且又相互满意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依靠双方的感受而获得的。
感受是指人的心理反应,当面对困难、冲突、烦恼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力所能及地让自己感觉好受。成年人的判断标准是价值判断,孩子的判断标准是感受判断。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感受系统并非完全源自于内心,而往往依托于外界的强势标准。因此,成年人会牺牲自己的感受来服从价值判断。而孩子则不同,孩子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心理感受出发,来摸索和感受这个世界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的亲子冲突就是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判断标准不一致,父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造成的。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培养出亦师亦友的良好亲子关系。
具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以身作则,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出现矛盾的时候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拥有养好孩子的土壤。
为什么要做滋养型父母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不自觉地成为了控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在这样的父母养育环境下的孩子,存在着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不够自信、没有主见等多种问题。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阳光、乐观、善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但养育过程中,往往因为方法不当而适得其反。摒弃对孩子的控制欲、不要盲目地放任孩子的行为、不要冷漠地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亲子教育回到“滋养”的轨道上来。
所谓“滋养”,从字面理解就是心灵上相互滋润,可见在滋养关系下的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获得心理上积极而正面的感受。
滋养型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也尊重自己作为父母的感受。父母从来不是以占有孩子为目的,所以也不会控制孩子的一切言行举止。滋养,其实是一种以尊重孩子感受为前提、会适时适度地踩油门和踩刹车的养育理念。
在滋养的亲子关系中,强调感受第一,理性第二。父母要对孩子的事情具有敏感的特性,养成关注微小负面事件的习惯。要知道,你对孩子的100个好也抵不上一个坏。不要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给他们自然的成长空间。前阵子,双双突然开始说我,“妈妈,你不要这么凶嘛?”究其原因是我在钢琴陪练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耐心,吼了她几句。原来温柔妈妈的形象,瞬间崩塌了,这是我的教训之一。
总之,滋养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做好需求区隔,就是把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划分出清晰的边界,然后针对孩子真正的需求采取行动。只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做滋养型父母。
如何正确做滋养型的父母
做滋养型的父母需要具备“三心二意”,三心指的是“专心、耐心、童心”,二意是指“诚意、创意”。
专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从网络上已经知道很多血淋淋的故事。低头看手机,孩子溺死在游泳池;自己沉迷于打牌,孩子从床上摔下来,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要做滋养型父母,首先就要做到陪伴的时候百分百地专心。辅导过孩子做作业的家长都有一种感受,耐心已经完全脱轨。陈禹安老师说:“对想要做滋养型的父母来说,耐心不是一种品行修养,而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养育技能。”滋养型父母需要让自己恢复童心,融入孩子的世界,学会天真和简单的想问题,才能填平鸿沟,与孩子共鸣。
诚意,就是用赤诚之心来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做到不欺骗孩子、不敷衍孩子、不随意破坏规则。创意,是拿出各种有创意的方法与措施,用好玩的方式,来和孩子互动,让孩子真正和父母玩到一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滋养型父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陈禹安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以下几个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和冲突陪练。书中用鲜明的案例,给出了这几个角色的重要性,值得每一个家长学习和借鉴。
很多时候,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这在我家双双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每次我下班回来,双双几乎马上就会扑过来说:“妈妈,我刚才都想你了。”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就尤其粘我。当然,我也是她的情绪容器。全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双双在你面前就爱哭。”是呀,在妈妈这里,可劲地哭也没关系。天然权威,在孩子爸爸身上更明显一些。两个孩子都比较听爸爸的话,父亲的威严明显地存在于亲子关系中。在我家,无论是孩子爸爸和我,都可称之为孩子的超级玩伴,这主要归因于我们夫妻俩都还时常保持着一颗童心。陪孩子玩,有创意地玩,用孩子的眼光去试着感受世界,就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我家,冲突陪练这个角色属于孩子他爸,因为我会不自觉地当“教练”。我更倾向于教孩子怎么去解决问题,他爸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而他在旁边指导。五种角色,正如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理论,相辅相成,搭建了滋养型父母正确养育孩子的阶梯。
我们经常用“共情”这个词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父母只有与孩子在情感上同频共振,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养育孩子的任重道远。努力成为孩子的知心父母,尽力做一个对孩子三“心”二“意”滋养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