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棱块雕” 获行业最高奖
最让郑世有钟爱的是福建根雕,他曾在福建建瓯的街上开过一家根雕工作室,一边实践于根艺创作,一边研究树根的品性。
对于根材,他知晓不少。从印度的檀香、紫檀木,老挝的大红酸枝,缅甸、泰国的鸡翅木、花梨木,到沉埋在地下的阴沉木,还有那些埋没在深山老林中粗笨、简单的树杈、剩根,他都了如指掌。正因如此,他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2000年,郑世有带着作品去中国美术馆参展。其中一件《我们也要家园》,是一截樱木的柞树老桩,树桩两边的樱瘤神似两只小熊在相互对视,它们神情无奈,似在诉说着心中的不平。极具创意的造型和巧妙的命名,暗合了当时环保的呼声,该作品一举斩获第七届“刘开渠根艺奖”金奖。此奖是根艺专业里的最高奖项,这更加坚定了郑世有对根艺的追求和信念。
从福建回到家乡后,郑世有便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切磋琢磨,接触了很多画家。为了丰富技法,他在工作室里不断构思,从画坛巨匠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技法中得到启发,创新了“棱块雕”——在根材适当的部位用凿,劈凿出造型与脸部表情。这不仅将树根的木质美、肌理美外露出来,更增添了变化的刀痕美。
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柔和的特性,郑世有又琢磨出一套“柔和雕”的手法。顺着柴根的纹理,用朦胧、柔和的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女性的温婉柔媚、飘飘若仙、超然之态尽在其刀斧下呈现。接着,“意象雕”应运而生,以写意手法,应根形而状貌,意在弥补柴根造型之不足,以达到“雕似自然”而“胜于自然”的效果。其后,他的“剥琢雕”技艺也日臻成熟,在传统雕法的基础上,进行斑驳、剥琢的处理,以达到历史的沧桑感。多年来,他不断汲取他人长处,实践多种雕刻技法,处理形、色、光各种技巧,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郑世有觉得,创作过程中对根艺的构思也极为重要。如遇到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他就将材料搁置一段时间。在经过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后,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