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6日 

第04版:社区

马公滩老手艺人有一手 退休10年扎扫帚54000把

  记者 姜一峰 通讯员 杜学贵

  导报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昔日许多老行当已被新技艺所取代。扎扫帚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地位。不过,在兰溪市上华街道马公滩社区,有一位叫施陶亮的老手艺人,今年64岁。退休后的他重操旧业,10年扎扫把54000把。

  竹扫帚,在农村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多用于扫马路、晒场上,特别是晒谷的季节,一把竹扫帚横扫晒谷场。马公滩社区位于兰溪南大门,曾经是南来北往的生意、手艺人的聚集地。施陶亮家是从永康一路做篾业来到马公滩定居的。走进施陶亮家中,只见地上堆满了毛竹丝,一旁还有制作完成的竹扫帚、竹簸箕。

  儿时的施陶亮经常到篾业社玩耍,从小耳濡目染,10来岁就涉足篾匠行业,从父亲那里学习、传承了篾匠的手艺,练就了一双做篾的巧手。后来,施陶亮知青返乡回城做了一名工人,直到10年前退休。尽管工作不断变化,但他的篾匠手艺从未荒弃过,退休后,他索性又干起了扎扫帚的行当。

  施陶亮说,扎扫帚看似简单,但其实要做的活很多,需要砍枝、分拣、拼接、去叶、绑扎、整形……经过十几道工序后,只见竹枝与竹叶在他手里分分合合,最后就成了一把漂亮的扫帚。“在扎的过程中,最重要就是绑,这是个力气活。”只见他将身体绷直,双脚蹬在椅子上,绳子缠上扫帚把,两头一使劲,扫帚把就被勒紧绑好了。

  施陶亮从小热爱这门手艺,10年过去了,仍乐此不疲。屈指一算,一天大约能扎15把扫帚,10年扎售的扫帚也有54000把了。施陶亮说:“从小学成的篾匠手艺丢掉可惜,我虽然有退休金,但闲不住。做这个不光为赚钱,重要的是充实退休生活,趁着还有劲,我愿意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