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看古代学霸如何炼成
高考昨天开考。高三学子迎来了为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也是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今天,我们看看“最少年”的白居易、“学霸”苏轼那些科考往事。
白居易:畅销诗人考场得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5岁能作诗,而且后天依然非常用功。他在《与元九书》里自述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刻苦用功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可谓是当时的“畅销诗人”。
在名声的加持之下,白居易的科举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28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17名。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了仕途。
韩愈:六次落榜的文坛领袖
韩愈自幼苦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然而,这样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韩愈看了主题灵感一来,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到了第四次考试,他把去年的文章又重新写上考卷,这次的主考官却觉得很好,于是他终于榜上有名。
苏轼:“学霸”就是任性
在20岁那年,苏轼就跟随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当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可谓是眼前一亮,以为如此好文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由于怕引起旁人风言风语,于是将此文只评为第二。最后拆卷以后,他才发现是苏轼的作品。
此后,苏轼接着参加了北宋更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获三等并走入仕途。据统计,两宋300多年间,制科共举行御试44次,入等者不过40余人,而制科入三等者仅有4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本霸”了。
孟浩然:朋友遍天下 无“进身之机”
孟浩然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隐居于鹿门山,“以诗自适”。弱冠后,辞亲远行。在远行路上,孟浩然结识了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王维、张子容等众多朋友。据学者统计,如今孟浩然留下来的诗作有260多首,其中仅交往赠答诗就有130多首。
孟浩然也曾有过“高光时刻”。39岁时,孟浩然第一次赴长安,虽未能高中,却因在太学赋诗,名气都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不过被接见时,却因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句诗“得罪”了唐玄宗,引得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而后,孟浩然再次赴长安求仕,仍不仕。虽仕途困顿,不过孟浩然为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人缘好,又有诗才,归隐后便寄情山水。
金圣叹:“零分作文”的批注“奇才”
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现实却是,他曾三次名落孙山,落榜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试题为“西子来矣”,本意是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来写作文,结果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考官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是“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
虽然总写“零分作文”,但是金圣叹却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评为“六大才子书”,做了自己批注的点评版。这些点评版极为畅销,“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据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