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闻臭师”年薪50万
日闻一两百吨酸笋,“金鼻子”投保50万元
正宗螺蛳粉有一股销魂的“臭味”,而这种招牌气味,是酸笋赋予的。近日,柳州一名“闻臭师”李永国火了——他靠着灵敏的鼻子,拿着50万元的年薪,每天的工作,就是闻酸笋的那股臭味。近日,记者来到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区,近距离接触这名“闻臭师”的工作,了解这一职业在螺蛳粉产业中的作用。
每天闻一两百吨酸笋
厂区内数十口大缸整齐摆放,满满的都是正在腌制的酸笋。“这一缸酸度已经达到90%,基本可用,但是味道还差点,过两三天就更好了。”李永国打开一个缸,捞起一把酸笋闻了闻说。每个大缸腌的酸笋重达5吨,像这样的大缸,他每天要闻20至40缸,最多达到200多吨。
闻了一下,他又尝了一口酸水,吃了一根酸笋,并用手掐了掐酸笋够不够脆——这些都是辅助,为了更好地确保酸笋的质量。在他看来,酸笋越酸越好。时间够久的,发黄带点黏稠的老酸水,也被称为“黄金液”。用这种酸水做引子,可以让新鲜的酸笋更快变酸。像这样的宝贝,李永国隔着十米远,就能闻出它的年份。
除了酸水的年份,李永国还能闻出酸笋前、中、后期味道的不同。他说,新腌的酸笋带着新鲜竹笋的浆汁腥气,腌制后慢慢散发酸味,腥气也慢慢变淡。到了后期一闻“嗯,就是这个味道”,就是大家吃螺蛳粉时闻到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销魂臭味”。
“金鼻子”已投保50万元
如何发现自己鼻子异于常人,这要从李永国12岁时说起。当时,他与朋友上山打猎,用鼻子闻闻地上的味道,很快就能跟随味道找到猎物,而其他人却没有这样的本领。
朋友都笑他有个“狗鼻子”。一传十十传百,周边村屯、乡镇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灵敏的鼻子。
李永国的家乡盛产竹笋,有上万亩的竹林,从小到大都在竹林中生活的他,对笋了如指掌。
2005年,他开始种植竹笋,种有1万多亩,主要供给拉面企业做笋干。2008年,螺蛳粉开始慢慢强大,他开始做起了酸笋。12年来,他也与螺蛳粉一起成长。之前,他一直是柳州螺蛳粉厂家的酸笋供应商。直到今年,老板高薪把他挖了过来。
长时间闻酸笋的味道,鼻子受得了吗?此前,他也不适应,后来适应了,鼻子也越来越灵敏。因为工作量大,工作一段时间,他中途也会去休息一会儿。
如今,他的鼻子成了“金鼻子”。为了更好地保护鼻子,老板还为他的鼻子投保50万元。而从小到现在,他的鼻子一直没有受过伤。
曾被嫌弃今被羡慕
因为酸笋味道特殊,之前告知别人自己是做酸笋的,总会遭到异样的眼光,长期与酸笋打交道,衣服上也总有股臭味。有一次,他赶着去学校开家长会,来不及换衣服,坐在旁边的家长说“哪里来的臭味”,这让他很不好意思。几个与他一样做酸笋的朋友,受不了这种眼光,做了一两年就放弃了。
后来,螺蛳粉产业发展越来越迅猛,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今天的他,当初离开酸笋行业的朋友都后悔了。
现在别人再问他的职业,他就会自豪地回答:“我是做酸笋的,做螺蛳粉的。”李永国坦言,“闻臭师”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需要不断地摸索、测试、观察,需要时间的积累。若是有人来拜师,他也愿意收徒弟,希望能培养更多柳州的螺蛳粉人才。
聘请李永国的是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老板莫勤吉。他说,仪器只能测量酸笋的酸度,但是酸笋够不够臭、嫩不嫩,这些都无法测量,只有靠人和经验。莫勤吉之前与李永国打了多年的交道,知道他有一个“金鼻子”。有了李永国,企业办证之后可以自己生产酸笋,产量稳定了,不用再为了酸笋品质而苦恼。现在,李永国作为酸笋事业部的技术负责人,可以用他的经验把控好酸笋质量,守住螺蛳粉的灵魂味道。 据《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