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第04版:观点

281个签名挽留书与千人送别会

  ■ 林上军

  11月3日,第30届中国新闻奖结果揭晓,其中有一篇作品颇为感人,题目叫《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说的是陕西建工集团扶贫干部马永涛被村民极力挽留的事情。短短三年时间,他所驻扎的深度贫困村——子长县瓦窑堡街道张家庄村路修了、路灯亮了、广场建了、大棚立起来了,藜麦产业起步了……为挽留这个村第一书记,281名村民自发在请愿书上摁了红手印,大家实在舍不得让马永涛走。

  一件件、一桩桩,马永涛真心扶贫、倾心扶农、热心帮民,有点子、有办法、有效果,村民不想让他走是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名官员,他在位时的作为、形象,决定了他离任时的评价、口碑。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官员,在位时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把一个地方搞得乌烟瘴气,大伤元气;离任时,还要给外界一个群众很留恋他、很感激他的样子。

  且看曾主政江西赣州四年多的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文清。2015年7月,史文清不再担任赣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7月9日下午他离开时,赣州城里出现了千人送别的场景,其中有一老农和另外四五个村民自发包了辆车,提前一天赶到赣州,住在宾馆,次日早上5点多赶到现场,6点多送别史书记。送别持续近半小时,“排长队、拎鸡蛋、喝米酒、相拥涕泪”的场景看上去很是感人。但有人梳理后发现,史文清执政赣州的几年,赣州经济增速连续下降;从查处情况看,他寡廉鲜耻,生活不检点,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

  有人分析,千人送别场景是当地干部刻意安排的;老百姓听干部的,在场很多人估计当时也不清楚他干了那么多坏事。用虚假的东西为自己脸上贴金,想给外界留下一个好印象,史文清以为自己胡作非为这样就可以蒙过去,须知明眼人心中是清楚的。2019年12月18日,一篇题为《一位副省级高官的敛金术和多面孔》的自媒体文章将这位已退休的副省级官员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文章提及,三名来自不同地方的企业家,分别对史文清进行实名举报,在举报信的每一页都亲笔签下名字,并按上鲜红的手印。

  同样是红手印,一个是源于实干的真心挽留,一个是被人看穿的实名举报,可见,口碑不是你装样子就能得来的,肆意妄为必将付出代价。

  在我们的周围,离任时群众写挽留信之类的事情虽不多,但也偶有所闻,这就需要组织仔细甄别,是真是假,不能等查处了才一目了然。群众对官员的评价,必须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少出现群众一边骂,官员一边升的事例,更不要出现若干年后任职地的百姓还在骂,那个庸官(贪官)依然在持续攀升。

  习近平同志曾说,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领导干部只要心存敬畏、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干净做事,那么,真心挽留、感人送别则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