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第09版:休闲

非遗进景区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

  “嘿嘿嘿……嘿呦……”夜幕低垂,深邃的峡谷中,传来一声声低沉豪迈的船工号子,百余名纤夫光着膀子,奋力拉动一艘木船……濒临消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在峡谷里再一次唱响。

  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川江号子,是船工在险滩与急流中为统一动作,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随着机动船普及,川江纤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川江号子也销声匿迹。

  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了让非遗“活起来”,重庆市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在武隆桃园大峡谷打造山水实景歌会“印象·武隆”,以川江号子为主线,穿插抬滑竿、吃火锅、哭嫁等当地特色文化元素,艺术再现劳动人民坚韧、乐观豁达的精神。

  “印象·武隆”开演后,迅速成为重庆文旅的一张名片。从2012年起至今已演出近3000场,观演人数达300万人次,在旅游旺季,每晚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开演至今,仅门票就为当地创收近4亿元。演出还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武隆“过夜”,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和就业,当地近10万人吃上“旅游饭”,3万余名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脱贫。

  近两年,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化,非遗加速进入百姓视野、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景区营销宣传的新亮点、提升游客体验的新途径。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推进,非遗与旅游“联姻牵手”,释放出非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为游客增添了更多精彩。 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