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第06版:寻味

一颗潮州牛肉丸的千里之行与落地生根

  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广东人李小林和姐姐李林真,把潮汕牛肉丸从广东带到兰溪,完成牛肉丸子千里之行的同时,也让其落地生根。

  牛肉丸,表面有着精密的肌理和不规则的孔洞,口感的Q弹爽口得益于牛肉被成千上万次的高强度撞击。这样的做法不仅改变了牛肉本来的面目,也赋予丸子脱胎换骨的全新口感。在广东汕头,牛肉丸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对于李小林姐妹来说,制作牛肉丸是家传的手艺。“我家做牛肉丸是从外公这一代开始的,外公他们有三个兄弟,那时候生活比较艰苦。从师傅那里学了这门手艺,就把它传承下来。我们的舅舅是第二代,现在又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李小林说,外公做丸子,牛肉纯手工敲打至肉糜状,这样做出的丸子才富有弹性。

  李小林所说的牛肉糜,在外公的时代是用四厘米宽、三斤重的铁棒敲打,恰到好处的力道,瞬间将牛肉内部的纤维打散。完整的肌肉纤维,便是肉糜细致绵绸的关键。反复的捶打,让牛肉纤维松散的同时,细胞分子被击碎,重新排列,蛋白质得以尽情释放。

  “我们都会做牛肉丸,但姐姐的手艺更好。她从2007年起就在广东开店,卖牛肉丸。而我以前是做导游的,全世界地跑,去过30多个国家,直到结婚以后才安定下来。”李小林说,在许多国家的唐人街,她都品尝过那里的潮汕牛肉,但味道总是与家乡的相差甚远。“潮汕人嘛,喜欢到各地开餐馆。我出国也常常会遇到老乡,跟他们说起牛肉丸的味道,他们做的牛肉丸是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适当调整过的。”

  成了兰溪媳妇的李小林,完成了国际导游到妻子与母亲的转变,这让她想要重新做出一番事业。“每年过年,我都会给亲朋好友带潮汕丸子,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再加上我的姐姐在广东一直开着丸子店,我就想在兰溪也开一家店,卖潮汕牛肉丸。”李小林说。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不仅她自己成了新兰溪人,姐姐和父母亲也一起从广东来到兰溪定居。

  几个月前,她们和另外两位朋友一起开了店。卖丸子之初,她也想过要根据兰溪人的口味改变潮汕传统牛肉丸的味道,但后来却发现,地道潮汕牛肉丸的味道更加吸引兰溪人的胃。

  在制作过程中,牛肉丸采用的是黄牛的牛腿肉,吃起来更劲道。打成的肉糜中需加一点蒜酥,这种打碎了后油炸过的大蒜,会让丸子带有一点点蒜香味,吃起来却没有生蒜味。肉从糜到丸子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低温。冷藏过的肉糜,可以保持肌肉的纤维组织不变,肉质不会变柴。

  手工挤成的生丸子,得先用大火将水煮热,但水温不能过高,半熟之后,大火转为小火慢慢将丸子煮熟。“真正的潮汕牛肉丸没有馅,一口吃下去会有一点爆浆。这样的丸子在广东一年四季都有吃,吃法也多,可以放到火锅中,或是做成牛杂汤,也可以炸着吃。”李小林说。

  在李小林的店里,牛杂汤的汤汁选用牛筒骨,炖煮四五个小时,配上牛腩、牛杂和金针菇、油豆腐、豆芽,鲜美浓郁;墨鱼丸,与咖喱一道,吃出了地域交融的滋味;纯肉的烤肠,享受的是饱腹感与满足感。

  “享受美食过程,更像是享受一种艺术”。一颗牛肉丸的千里之行,让地道的潮州风味在兰溪生根发芽,也为更多的兰溪人品尝不同风味的美食提供了机会。

  记者 沈冰珂/文 王 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