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医 传国粹
主旨演讲共研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本版文字 蒋宇欣
本版图片 朱彦轩
12月11日,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场会暨兰溪第四届张山雷中医药文化节开幕。
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号召,纷纷探索了很多适应当地特点的中医药宣传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当天下午,兰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俞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孙京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肖芸、广东省东江广雅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院长胡马作为代表,现场分享开展该项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俞兰:创新探索打造“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兰溪模式”
兰溪市副市长俞兰介绍,兰溪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自诸葛亮后裔传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祖训,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倡导的中医馔养学,再到张山雷的中医课堂规范教学,兰溪中医药事业一脉相承又自成一派。”俞兰表示,近年来,兰溪始终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发展的地位,深入贯彻“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不遗余力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振兴。
俞兰认为,兰溪结合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扩容提质”的方式,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断坚定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三年多来,通过不断探索,全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医院、企业四位一体,以“一群师资,两项活动,三套课程,四大阵地”为模式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经验。
同时,为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的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兰溪在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坚持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活动实效。通过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自主编制校本教材、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扎实开展特色课程、探索融入健康元素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
在俞兰看来,兰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任重而道远。接下来,兰溪将继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探索打造“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兰溪模式”。
孙京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模式探索
人大附中“以课程开设为主体,以教材开发和活动开展为两翼,以研究开拓为引擎”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体系亮点突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孙京菊表示,“5年前,我们从最初的《中医基础与保健常识》课程开始,开展了一些列工作。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有校本选修课,有综合实践课,有研修课,先后4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过中医课程。2019年,第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北京站活动在人大附中召开,更是对人大附中此项工作的肯定。”
孙京菊介绍,近年来,人大附中相继开设了《中医基础与保健常识》《耳穴课程》《中医与生物学》《中医研修课程》《中医综合实践课程》《中医创新实践课程》《中医实用手法与保健》《中医劳动必修课》等多门课程。“在开课前,我们有课前问卷,课程进行中,我们有课堂过程学习单,结课后,有结课问卷。”孙京菊说,通过问卷的分析,教学团队不断改进课程的设置。目前,该校正在探索中学生中医课程的有效评价机制。
孙京菊表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多角度的过程。怎样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势,在学科融合中推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工作。目前教学团队已经在与生物学、化学、劳技课、体育课等学科进行了合作,研发了课程。除了课程的研发,该校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中医药文化应该是每个学生融入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有幸血脉里传承着华夏的基因,我们刚好身处基础教育的一线,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智慧和魅力。”孙京菊表示,这一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自己义不容辞。
肖芸: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分享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一个以中医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机构,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成才之路和临床优势在这里得以传承、发展、创新。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肖芸与大家交流了上海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经验。
肖芸从哲学智慧、顺应自然、中医特色、优秀价值观四个方面,作了经验介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多年来坚持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工作,利用自身宣传实践基地优势,免费接待全市中小学校师生参观学习,开发出趣味中医药文化特色礼包。其广受好评的秘诀在于‘个性化定制’中医药文化精品课程,做到中医药文化精细化传播。”
肖芸介绍,该团队的课程体系分为走进课堂与走到户外两个大类。“以中医药知识入门为例。我们将课程精准划分,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划分不同的课程,同时设置DIY课程,通过药包制作、花茶鉴赏、中医小实验……让知识有趣、生动的传输给学生。户外课程,以百草游园为主题,定制以中医育儿➕亲子本草的周末亲子课堂,请中医育儿的专家为家长传授日常生活中的中医育儿知识。”
此外,该团队与当地学校、教育局、儿基会等合作,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第八届宝山区随迁子女学校健康快乐行” 等一系列个性化活动,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
今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出版的《草木笔记》手账本,更是该馆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次大胆探索,将中医之美与中医之用完美融合,给孩子们在中医课后留下一丝回味,在寻常生活中仍能延续思考。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的中医药进校园活动。肖芸表示,将继续创新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方式,将中医药非遗文化与技术融合到进校园课程中,让古老的中医药非遗焕发时代气息、走入青少年心中,让青少年成为中医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胡马:生命主题 融合式课程育人体系
东江广雅学校作为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和C-STEAM项目示范基地学校,一直致力于校园中医药文化科普和海外推广工作。广东省东江广雅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院长胡马认为,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学院建设有16座主题功能场馆矩阵,通过解牛博物馆、融合科技馆、文创空间、体验课程、美育追求,以体验式教学模式落实中医药文化融合性课程。”
胡马介绍,对于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随口就能说出《汤头歌诀》《药性赋》《伤寒论》《周身经穴赋》等中医药理论知识。“中医是年龄越小学越好。”胡马说,早在学前班就开始上中医课程,以独特的文字画中医形式教学,让中医药文化深植学生心中。
胡马介绍,针对“医不识药”问题,学校在校园里专门建立自然生态学园、中草药种植基地,种有中草药数百种,是离学生最近的识药园地。“咳嗽了,采几片枇杷叶煮水喝;上火了,泡点金银花……孩子们学以致用,经常把课堂上所学的中医知识运用在生活里。”胡马说。除此之外,学生们还会相互试脉、开药方。
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以“传承国医,护佑生命”为院训,“百位名医是我师”活动既是敦敏学院名医师承式的学习方式,也是在国医大师越来越少的现状中遍寻名医、接续薪火的一项虔诚行动。胡马表示,该活动在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
分享过程中,胡马还通过宣传片的介绍,让与会嘉宾进一步领略了东江广雅学校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