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第07版:文体

读屏时代,年轻人如何专注读书?

新媒体内容冲击传统阅读

  12月上旬,2020南国书香节暨第二届深圳书展如期举办,并在疫情影响、电商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下逆市上扬,现场销售突破2000万元,成为今年全国时间最长、模式最新、销量最高的城市书展。事实上,深圳作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的年轻城市,已经连续29年蝉联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阅读,也被视为这座城市创新文化氛围的重要形成原因。

  那么,年轻城市的年轻人阅读现状究竟如何?深圳书展期间,青年作者蒋方舟与黄灯分别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视角来探讨这一话题。

  “就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普遍的现状是深度阅读、经典阅读比较匮乏,加上碎片化阅读太多,就导致了在阅读现实感很强的文本上与时代之间有了隔膜。”今年获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作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灯说。作为一名作家,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者,根据她十几年来对大学生群体的持续观察,这一群体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机构此前的调查统计,当代大学生浏览短视频的比例高达83%,其中56%为重度依赖,34%为中度依赖,只有2%为存在于移动短视频之外的独立个体。

  人与城市都需要阅读滋养

  “例如《红楼梦》,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形象的集大成的展现和表达文本,为我们呈现了完整的、优雅的精神质地。”黄灯认为,深度阅读除了人格的塑造之外,还是一种综合素养的养料,会让年轻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这对他们的成长特别重要。“假如没有人文的滋养,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会相对简单粗暴,他可能不知道世间有很多柔韧、美好的东西,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宽容理解的。”

  “读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变化是看待人性和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因为书里营造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或二元对立的,它有非常多复杂而美妙的东西。这让我增强了对于世界的理解能力和体察的细微程度。”蒋方舟说。

  “对于城市来说,深圳的精神气质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被称为创新之城,与阅读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黄灯表示,阅读能够让市民变得更理性,更有思考能力,也更有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味。“这也是深圳能够源源不断吸引这么多人才、保持创新动力的原因之一。”

  倡导阅读但要避免“功利性阅读”

  如今,读书被公认是增长知识和阅历、缓解焦虑迷茫最便捷的途径,“年轻人要多读书”也成为一句网络流行语时常出现在表情包、日常对话当中。各国为了“劝年轻人多读书”绞尽脑汁,例如英国推出“地铁丢书行动”,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但效果有限。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年轻人多读书、好读书呢?

  蒋方舟从个人和城市层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她认为目前国内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做得很好,例如深圳读书月、南国书香节,会把很多作家从书里带到读者面前交流,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大家和书的距离更近,对阅读也更容易产生兴趣。

  黄灯则从教育者的视角提供了一些建议:“年轻人的读书方法在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被过多干预,形成了一种功利性阅读倾向,导致了目前‘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黄灯认为,由于外界的干预太多,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为毕业、就业作准备,学生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多留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不是说每天打‘营养针’,孩子就会长大,应该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成长的方向。”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