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09版:故事

文章导航

兰溪的这群“90”后们

  刘世奇

  吴为云

  曾经,“90”后是年轻的代名词,而今,“90”后到了而立之年,成为中流砥柱的他们,已然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的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体育老师,有的是“舞”艺高强的街舞舞者,还有的是与家禽打交道的“鸭倌”姑娘……他们是千千万万个“90”后的缩影。兰溪这群充满阳光、活力的“90”后们,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故事?

  2020年最后一期故事版,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群“90”后身上,从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昂扬的斗志中,一扫疫情给人留下的阴霾,迎接2021新年的新气象。

  ——编 者

  吴为云:在运动中活出自我

  体育强,则中国强。在这个全民健身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运动。振兴小学的体育老师吴为云,平时酷爱铁人三项运动,被称为振兴“铁人”。他把在运动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和健康,积极传递给学生。

  “爱玩”的吴为云是90后,在他“玩”的目录中只要是和运动搭边的项目,他都有所涉及。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为云得知了“铁人三项”运动,这项运动所涉及的项目正与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相符合。于是,吴为云开始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参加“铁三”比赛,享受“铁三”带来的乐趣。

  “一个人在水中,十分享受浪花从耳边穿过。还有跑步、自行车这些运动项目,都能给我带来一些快乐。尤其是烦恼时候,去运动,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吴为云说。

  因为“爱玩”,他成了学校里的运动“铁人”,成了大家眼中的“孩子王”。当了体育老师以后,吴为云把自己“爱玩”的性格传递给了学生们。课堂上,他总能变着花样将教学内容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游戏或者比赛,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通过课堂的一些游戏或比赛,让孩子去激发这些运动的快乐。”吴为云说。

  在吴为云的眼中,体育课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既要拼激情,更要拼耐劲。

  运动场上的竞技,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顺境也有挫折。“孩子们在跑步时,会出现中途放弃或掉队现象,这时作为体育老师,在旁适时地引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吴为云说,体育也能教会孩子如何在规则约束下赢得成功,也教会他们如何有尊严的输,这是对孩子们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在吴为云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参加运动。在学校里,每每看到学生们运动的样子,他都会用相机记录下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段宝贵的记忆。吴为云认为,生活需要斗志,人生充满竞争,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虚度青春,才是生活的真谛。

  记者 郑蕾 胡志伟

  刘世奇:“坏小子”的街舞逆袭

  一档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街舞。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刘世奇用努力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街舞梦。

  1992年出生的刘世奇来自金华,5年前,他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舞友来到兰溪,在一间闲置的仓库里开办了街舞工作室。

  高一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校街舞社团的几位学长正在练舞,激情的音乐,酷炫的动作,让从未接触过街舞的刘世奇心潮澎湃。“当时看到他们做了一个托马斯全旋,相当于以前霹雳舞当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当时就被吸引了。”也正是这首次的偶遇,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街舞的种子。

  与传统舞蹈相比,街舞具有张扬与特立独行的特征,要让长辈接受颇为困难。在学舞之初,刘世奇成了长辈们眼中“不学无术”的坏小子。

  “跳街舞的人穿着打扮,比较嘻哈一点。长辈们还是希望以学业为主,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不要去学街舞。”刘世奇说,从小到大,自己唯一坚持下来的事,就是跳舞。最初在学校自学、跟着学长们学,到后来前往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系统学习,刘世奇对于街舞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

  练习舞蹈其实是很枯燥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要经历过成千上万的磨合练习。刘世奇说,在不断练习中,会产生瓶颈期,也有过不想跳了的念头。每当这时,他就鼓励自己,坚持跳下去。

  “当时跟巴西国家队、美国国家队,以及亚洲联队,进入到了四强,走到那个环节,中国就只有两支队伍了,我们代表浙江省,那也是浙江省在世界级街舞大赛取得最好的一次成绩。”

  正是这份坚持,让刘世奇在街舞的舞台上发出了闪耀的光芒。2014年,刘世奇和队友参加在上海举行的BIS街舞大赛,在这个国际赛场上,他们成功晋级四强。

  从过去长辈眼中的“坏小子”,到如今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舞者,刘世奇付出了很多。一路走来,曾经懵懂的少年渐渐成熟,街舞已经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者 林剑超 胡志伟

  金嘉琪:表演专业毕业的女“鸭倌”

  “90后”姑娘金嘉琪,大学毕业后扎根家乡,创办蛋鸭场。面对困难时,她迎难而上。从最初的养殖“菜鸟”变成养殖能手。

  在女埠街道渡渎村,每天凌晨三点,金嘉琪已经起床,开始投鸭食、捡鸭蛋、清理鸭铺。几年下来,她已养成了习惯,把这些活干得有条不紊。

  2016年,从河北传媒学院毕业两年后,她看准了绿色食品发展之路。她来到渡渎村创办了田田乐家庭农场,当起了一名“鸭倌”。当时,她的决定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对于学习表演专业的金嘉琪来说,转行养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就亏了不少钱。

  这位倔强的“90后”,硬是不怕摔跟头。没技术,她上网找资料;没经验,她向养殖高手请教。就这样,在一次次尝试以后,鸭场渐渐有了起色。

  从家里的小公主到养鸭专业户,金嘉琪不仅要解决养殖技术,还要克服自己怕脏的心理。因为蛋鸭产蛋不像其它宠物,可以专门找个产房。鸭铺的环境臭烘烘,蛋壳上还时不时粘有一些鸭子的排泄物,这让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最初阶段着实有些“崩溃”。

  今年,对于蛋鸭养殖户来说是困难的一年,受到疫情的影响,鸭蛋滞销,看着家里积存的鸭蛋,金嘉琪格外着急。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嘉琪接触到了电商平台。得益于早前做过“冷饮”生意,微信好友比较多,金嘉琪就想着在朋友圈里试着卖一下,没想到还挺成功。顾客也评价也不错,回购率也比较高。

  鸭蛋不愁销路,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接下去,金嘉琪还想在农场的发展上多下功夫,将鸭场打造成一个“美丽农场”。

  记者 郑冰洁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