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 

第05版:关注

文章导航

临期食品,你怎么看?

保质期还剩1个多月的饼干,从155元降到50元!

  网上搜索临期食品

  超市设置临期食品专区

  货架上降价的临期食品

  货架上降价的临期食品

  最近,兰溪市民小张总会在人民北路的一家进口食品店看到一群排队结账的人,往里一看,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跟普通超市没什么区别。但小张发现,大部分的市民都集中在“临期食品”销售货架前选购,这些食品因为即将达到食品保质期,所有价格都比原来便宜了一半多。

  很长一段时间,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门店,在对待临期食品上,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二字。但近几年,那些“大限将至”的临期食品,却涅槃重生般地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不仅众多大型超市专门设置了临期食品专柜,线上线下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店铺。这些临期食品,以极低的价格让天天喊穷的打工人沉迷于“捡漏”的快乐。

  “涅槃重生”的临期食品

  “人气爆款丹麦曲奇饼干到货了,临期1个月,一盒原价155元,现价50元。”近日,兰溪某小区旁的进口零食店主小章在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条信息,立马收到了五六十条订货的信息。据小章介绍,临期食品价格便宜,每次推出,都有很多市民前来购买,一款临期产品推出1~2天时间,就能全部卖完。

  “临期食品”,指的就是那些快要到保质期的食品。每一个包装食品走出生产线,都会被打上保质期的烙印,这是比品牌本身更能决定它价值属性的一串字符。食品行业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超过保质期1/3时间的商品,就不能进入大润发、家乐福等连锁零售商店。同样,在线上渠道也有相应要求。比如一包饼干的保质期是12个月,如果过了4个月了,那这个饼干就没机会在超市上架了,这也被称为食品流通行业的允售期。于是,在食品保质期快要到达的临界期,这些食品就面临身价降低的局面。

  在沃尔玛兰溪店,记者看到,该超市专门设置了一块临近保质期商品销售区,多以休闲零食为主。原件24元的黑糖沙琪玛,现在只要7.5元;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礼包,原件148元,临期卖价仅为30元,直接打了2折。

  在淘宝上,随便搜索“临期食品”,就出现超过3000家店铺,里面零食酒水应有尽有,果然都是白菜价。其中一款销量第一的巧克力棒,价格为3.5~4.5元,一个月内已经卖出了9534份。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独立电商平台,比如好食期、甩甩卖等。像是好食期,还开创了“日期越近越便宜”的卖点,把临期食品按照临期时间来标价,保质期越近的,价格就越低。

  临期食品成为年轻人消费新宠

  对于这些临期食品,年轻人则更加热衷,90后市民小高便是其中一个。“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零食的人,巧克力、薯片、蜜饯等都是我的最爱。”小高告诉记者,几乎每个星期都会逛一次超市或者零食铺,来一次疯狂的“零食大采购”。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工资都花在零食上,存下钱或者买其他大件东西,就基本无法实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高发现了一个“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创建于2019年8月9日,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有超2万用户加入。群里的年轻人时常会晒出自己购买到的临期食品,大多价格便宜,而且好评不断。于是,小高也通过网友的分享,网购了几次。“我买的大多是一些网红零食,不是新鲜蔬菜、面包等,虽然临近保质期,但口感也和原来一样,以我吃零食的速度,也等不到它过期,太适合钱包瘪瘪但又想零食满满的人了。”小高说。

  在市区的超市和零食店,小高发现实体店也在销售各类临期食品,从此之后,小高就成为临期食品的热衷者,不仅满足了她爱吃零食的要求,也为她节省了不少钱。但小高也坦言,她也曾踩过雷。“3折网购的百奇,可能距离保质期太近,潮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再购买临期食品,毕竟也只是偶然事件,大部分买到的临期食品还是跟原来的一样。

  与此同时,一家进口食品负责人也坦言,他们做的大多是周边居民生意,也会有人专门来找临期食品,年纪大的小的都有。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零食的需求也大,所以年轻人是购买这些食品的“主力军”。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开始有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连锁店,生意还不错,十分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临期食品售卖前需明确告知

  如今,虽然不少市民乐此不疲地在线上线下淘着临期食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太能接受。他们中间,有人对一些临期食品的安全性(采购渠道等)不太放心;也有人觉得临近保质期,口感不如新鲜商品,像是饼干不够酥脆、坚果巧克力走油等。

  “总的来说,这些年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是越来越高的,卖家只要说清楚我这个东西是临期的,这就够了。”小高认为,“其实,早在线上线下这些折扣专门店兴起前,不少人就有捡漏临期食品的经历。各大商超几乎每天会有临期食品通过打折、捆绑等方式促销,像是面包、牛奶等。”

  目前,国家监管部门对于临期食品的流通还没有细则,这对于临期食品处理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是否要设立临期食品公司的准入制、是否要采取审查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具体到浙江,专业人士表示,有关临期食品的相关规定,可参照《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通知中,“临近保质期”定义为距食品包装物上标明的最后保质日期的期限,而“临近保质期食品”是指在临近保质期内但尚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通知还将食品临近保质期做了界定:1.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下同),临近保质期为45天;2.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3.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4.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5.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6.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

  通知中提到,食品经营者可与供货商自行商议临保期,但不得低于上述期限。此外,食品经营者“应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专柜,并在醒目位置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或‘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柜’字样”“未设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或专柜的,待售的临近保质期食品上应有统一的‘临近保质期食品’标签”。

  记者 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