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1日 

第04版:诗路兰溪

文章导航

读鳞册访古城

  鱼鳞图册,又名“鱼鳞册”“鳞册”等,是古代官府为征收赋税编造的簿册,其事关国家财政收入,是明清以来最重要的档案之一。兰溪市档案馆现藏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达746册,约10万页,堪称中国现存最系统、完整的鱼鳞图册,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对兰溪的发展,尤其是对保护开发古城古村,打造特色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李义敏教授分析鱼鳞图册记载的土地类型、面积、等级、四至、坐落等信息,尝试还原150年前兰溪古城的“样貌”,现已初步完成了古城总图的复原工作。为进一步准确还原兰溪古城,同时促成历史文献与现实发展相结合,推动兰溪特色旅游业发展,李教授带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组成“婺州历史文化暑期实践队”,再度考察兰溪古城,开展实践研学。

  兰溪市博物馆是研学的重要一站,馆内藏有兰溪地区从远古时期至今的诸多文物珍品。在兰溪市博物馆馆长郑建明的解说下,实践队逐一了解各类文物的历史价值。在诸多文物中,最吸引实践队的是一幅赵廷璜手绘的民国兰溪城区地图。李义敏教授随即拿出兰溪城区鱼鳞总图,与该地图进行对比,找出了民国地图在绘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如地图中所示“风筝巷”,根据史实应当是“封君巷”,因为参考同治兰溪城区鱼鳞图册可知,此巷土名登记为“封君巷”。而兰溪方言中“风筝”与“封君”读音十分相近,所以“风筝巷”是“封君巷”的音讹。如此,利用鱼鳞图册纠正了地名命名的错误。不仅如此,鱼鳞图册还可以纠正街巷命名的位置错误。如赵廷璜所绘地图,标注“绣衣巷”在“彩衣巷”的北面,而考察复原的鱼鳞总图可知,正确的位置应当为,“彩衣巷”在“绣衣巷”之北,显然在民国时期,两条巷的位置就被颠倒了,如今两巷的错误题名依然未被纠正。由此可知,鱼鳞图册在古城古村复原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贴近历史事实的档案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回溯历史最真实的样子,厘清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的脉络,为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这既是鱼鳞图册研究的一大重要着力点,也是地方文献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随后,李义敏教授与郑馆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依托兰溪鱼鳞总图的研究成果,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两位专家还针对鱼鳞图册、家谱、碑刻等文献保存、研读、运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也为同学们介绍了文献阅读、研究的一些方法,各种文献中可能潜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诸多文献在当今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作用。同学们在旁听中,进一步理解了鱼鳞图册等文献的重要价值。

  为将文献记载与现实相对接,实践队来到了兰溪古城及天福山历史街区。该街区属于古代兰溪城区十坊,保存较好,地名大多与兰溪鱼鳞图册第10册的记载相吻合。在导游的带领下,实践队考察了药皇庙、学宫旧址、章懋故居、城隍庙等地,这些建筑是兰溪历史文化发展最为直观的表现。作为“七省通衢”之地,兰溪历经千年岁月,城区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变迁,如何真实展现兰溪的历史文化,复原兰溪古城的真实面貌,使各种建筑位置、历史信息有理有据,正是依靠鱼鳞图册等文献进行作证和参考。当实践队穿梭在各条古巷之中,欣赏各种古色古香的民居,体会婺派建筑特色的同时,回忆阅读过的文献记载,将鱼鳞图册与建筑、街巷一一对应,思考建筑位置、变化背后的逻辑,更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可见,只有走进历史现场,探寻古城变迁,才能辨正去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融通。

  未来,以兰溪鱼鳞图册等历史文献为蓝本,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将文献记载化为现实成果,利用“数字鱼鳞”可以全面呈现古城面貌,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在更宏大的空间范围里,对古城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复原每一处古地名、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解读每一处古迹的变迁,让文化经得起历史的考证,打造兰溪独具特色的鱼鳞图册文化,这是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应当是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本版文字 通讯员 王逸尘 本版图片 记者 方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