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3日 

第06版:芥子园

回望军旅

朝花夕拾

  尽管脱下戎装已整整26年,却时常有军号声在梦里飘然而至。我依然深深眷恋着曾经的军旅生活。

  对军旅生活的感悟,许多是离开军营后在无数次回望中渐渐明了的。回望军旅,我不会忘记朝夕相处的战友,不会忘记直线加方块的特有景致,不会忘记陪我成长、伴我进步的“小八一”“222”“139”,不会忘记“嗒嗒、滴滴滴、嗒嗒滴”美妙悦耳的摩尔斯电码声,更不会忘记那高耸的白桉树,参天的马尾松,常绿的小青芒。尤其不会忘记那硕大的菠萝蜜,婆娑的龙眼树,甜美的“妃子笑”。今天回想起这些,觉得那全是画!那都是歌!那就是诗!

  流年间,我时常拾起军旅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分享。15年的军旅生涯,沉淀了太多的思绪。我忘不了第一次紧握钢枪时的陶醉,忘不了第一次在部队过年想家时默默淌下的眼泪,忘不了离家四年后第一次探亲时的激动,忘不了因训练值勤成绩显著立功受奖时的兴奋,忘不了战友游戏打闹时的南腔北调,忘不了露天电影场群情激奋的拉歌狂啸……

  有多少的忘不了,就有多少的不了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地处厦门前线,面对台澎金马,直面渗透与反渗透。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我们接受了系统的政治学习,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操场上,在坑道里,在战备公路上,在报务课堂里,在海防沙滩上,留下了我和我的战友串串足迹和青春的汗水。手键发报,音频抄收,电子对抗,军事竞技我拔头筹;野营拉练,军事演习,抢险救灾,通信联络我保畅通;营地建设,生产种菜,国防施工,协同配合我勇当先……

  一丝不苟的无线电报务专业训练,整齐划一的军队规范化管理,令行禁止的军人素质培养,让我这个当年的毛头小子渐渐地由浮躁变得沉稳,由粗放变为细微,由浅薄变成了深厚。我学会了服从,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果敢,学会了担当,学会了灵活处置,学会了配合协同……

  军旅生活的规范养成已成定律。时至今日,我习惯了恒定的时间就寝和晨起运动。每当路过体育场馆单双杠旁,总会不由自主地来几个引体向上。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固定是打扫卫生,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晚上依然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关注更多的是国际时事、军事报道。军人的基本素养已深深地嵌入了骨子里。

  似水流年,带不走我眷恋深深的军营情。邱厝军营,是我心中永远的故园,神圣的图腾。那里有我18岁的青涩,19岁的天真,20岁的清纯。我的青春,我的人生第一级阶梯应该是从那里开始的。那个叫战士第二故乡的地方,没有血缘,没有亲缘,却让我魂牵梦萦,一生牵挂。这种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阻隔而淡化,它将永远保存着那份青葱与绚丽。

  前不久,林台等几位到厦门探访尚庆战友,回邱厝军营重拾记忆,想着去看一看当年住过的营房,挖过的菜地,栽下的树木,还有出操的训练场。然而,老营区大门紧闭不得入内。转道司令部大门前回味过往,再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景,然后拍几张照片以作留念,却被执勤哨兵告诫“军事要地,严禁拍摄,请勿逗留”。百般无奈,悻悻折返,在营区附近与当年还曾相识的老乡交谈,并上老乡私宅顶楼俯瞰。营区已改旧时颜,记忆与现实很难在此重叠。邱厝营区,人非、物非、事事非,往事不可追。

  流年似水,带不走我深深眷恋的战友情。记得是三年前出差武汉,晚间想起当地还有几位小兄弟,便拿起电话打个招呼道声好。未曾想,小陈、小孙、小户一行驱车两小时,从汉阳赶到武昌已近晚上十点。久别重逢,一杯清茶,两三知己,四车话语,直到午夜过后才依依惜别。临别时,宏清说:“30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见一面总能释怀不少,期待能常常相见,只望老战友一切安好。”去年8月间,在安徽创业的小沈与几位老板到浦江洽谈业务,那天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转道数十公里来看望我这位曾经的“老台长”。我们就在公司会议室见了面,还是清茶一杯,说了很多话,叙了许多事。我提及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小沈说是商务行程已有约定,不便久留。这次是掐着时点过来的,“就是想来看看你,看到你就好了”。多么朴实的“就是想来看看你”,轻描淡写的一句“看到你就好了”,却搅起了我翻江倒海的情愫,以致多日无眠。战友情是一坛酒,这坛经30多年窖藏的陈情佳酿,香醇绵甜,余味无穷,却后劲十足!

  回望军旅,那年、那情、那景,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生命里。今天再次回望,当我用一种应该算是成熟的思维抚摸过去那青涩的生命岁月时,依然会有暖暖的感动。

  陈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