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文化与国际传播
西安交大文学院副教授 魏琛琳
演讲中,魏琛琳分享了对“李渔文化与国际传播”的理解和思考。她介绍,李渔不仅吸引中国读者的注意力,他很早就引起了西方汉学家的关注,几百年来,西方对李渔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从未中断,并有持续经典化的趋势。特别是其著作《闲情偶记》,就有“就体系的完整和理论的深刻性来说,别的戏剧论著都无法和它相比”的评价。
魏琛琳认为,海外学者之所以欣赏李渔,与其独特的个性、思想与文学创作分不开。“恒慕义指出《笠翁十种曲》展现了李渔的创作才华,远超同时代其他戏剧;杜为廉在西方首部较为完备的中国戏剧史著作《中国戏剧史》一书中指出,《闲情偶寄》包含了李渔对‘戏剧’和‘剧作家’的许多宝贵而精辟的见解;埃里克·亨利认为《闲情偶寄》中有关戏剧理论可能是‘建国前中国作家对戏剧原则进行的最彻底的讨论’”……魏琛琳以时间为轴,梳理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期间,一些海外文学大拿对李渔的评价与对李渔的研究。从中不难看出,李渔在海外经过了由单向关注、粗略译介、认可接受,逐渐转向深入阐发、详细研讨、优劣品鉴的过程,且学者们对李渔戏剧理论普遍评价极高。
在魏琛琳看来,李渔不仅仅是兰溪的文化坐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尝试以更加国家化的视野看待李渔,收集海内外剧团对李渔作品的改编录像等宝贵史料,创建一个集创作、排演全过程的完整戏剧生态,吸引海内外游客、国内外研究者、戏剧爱好者来到兰溪,停在兰溪,爱上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