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明:“火”笔绘出乡村美景
传承丝绸烫画
烙画,也叫烫画,又称火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作画时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烙制材料一般限于胶合板、葫芦等。但在柔软易燃的丝绸上,兰溪人胡海明能用电烙铁自如地烫出“熊猫”、“猴子”、“牡丹”等惟妙惟肖的图案,就像中国画一样。他也是丝绸烫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由刻到烫,缘起一双筷子
走进马涧集镇上的一间营业房,穿过狭窄的楼梯来到二楼,便是胡海明的家。记者看到,大厅的两面墙摆满了胡海明近些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牌等,墙上悬挂着几幅烫画作品,地上还摆放着一些素描和油画作品。在胡海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创作室,靠窗一侧的长方形桌子是他的创作台,左上角摞着一堆各式各样的电烙铁。
胡海明介绍,烫画起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间由于战乱失传过一段时间,直到清代才恢复并成为贡品,古代有人称烫画为“火针刺绣”。“烫画采取了勾、皴、染、点等技法,用电烙铁的高温使画板表层起到不同程度的碳化,呈现黑、黄、焦的调子。”胡海明说,烫画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在接触烫画以前,胡海明一直从事木雕工作,与烫画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82年,胡海明在上海出差,在一家饭店吃饭时发现,自己所拿的筷子上有竹子和岩石的花纹,细看竟是烫痕,他觉得很新奇。
从那以后,胡海明查阅了众多资料,最终决定改做烫画。“当时就是在五金店买的电烙铁,自己拿回家开始试着画。因为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操作起来没有太难。”他利用学木雕的功底,琢磨着在木板上用电烙铁烫出各种图画。不久,他的作品不仅在市场上畅销,而且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外的展览。
从烫木板到烫丝绸
因为时常搞展览,成堆的木板和纸板,搬运费事又费力。“有时候带的作品比较多,十几个木板烫画作品还要用玻璃装好,费用都超出运费的四五倍。”胡海明说,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容易携带,他开始试着用电烙铁在宣纸、棉布和丝绸上作画,最终选择了丝绸。
但想要让丝绸乖乖“服从”,并非易事。温度过高,手法过重,丝绸焦了;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十来年间,我在丝绸上试了成千上万次,身边的人都劝我放弃算了,但我就是不想放弃,坚信在自己的不断摸索下一定可以成功。”胡海明说。
炙热的烙铁头在薄如蝉翼的丝绸上游走,非常难以控制。胡海明说,作烫画时必须聚精会神,分不得一点心。烙铁头在层次浅的地方烙得重一点,或者在丝绸上停留的时间稍微多一点,一幅作品就破坏了,根本无法挽救。“有时候画了半个月,就在快结束的时候因为一个失误烫坏了,整幅作品就废掉了,只能重新来过。”
在胡海明的坚持下,丝绸烫画终于获得了成功。“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幅丝绸烫画作品。”此后,他熟练地掌握了在丝绸上烫画的技巧,摸到了其中的门路,并琢磨出了让多种艺术形式在丝绸上结合的烫画方式,使烫出的画更逼真、更形象。
“火”笔绘出乡村美景
胡海明的烫画画面清晰,立体感强,工艺考究。他十分注意对种种事物的细心观察,创作的上百幅丝绸烫画中,借鉴了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手法,把身边的田园风光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他还用电烙铁展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像是诸葛八卦村、地下长河、兰花女等都是他烙笔下的精彩内容。
胡海明说,创作烫画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随着时间的积淀,面对“脆弱”的丝绸,胡海明在创作时已了然于胸。“我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需要打草稿提前构思,拿起电烙铁,铺开丝绸,脑子里就有我想要的作品的画面。”
“烫画的过程必须要静下心来,制作的速度、火候要把握好,整个人需要十分专注,进入状态后基本就是‘与世隔绝’,有时候一画就是一整天。”创作烫画的过程无异于一次心灵的长征,作者施情,观者共情,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让丝绸成为情感联通的“法器”。
2001年8月,胡海明的烫画作品《水浒一百零八将》入选《首届浙江省民间工艺优秀作品集》。2003年5月,《胡海明烫画工艺制作流程》制作成VCD片,送往法国参加中法文化艺术节。如今,他的烫画被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囯爱好者收藏。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海明说,自己有义务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接下来,他将通过不断创新,把现代元素融入作品中,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记者 徐桢瑾/文 胡志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