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对你我有啥影响?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个人经营收款码”服务不减、体验不变
在早点摊点份煎饼果子,对着摊主塑封的二维码扫码付款;在菜市场买菜,扫一下“码牌”进行支付;在夜市淘到心仪物件,通过商贩打印好的二维码扫码支付……
3月份以来,对消费者而言,这些熟悉的支付体验没什么改变,二维码收款依然能够满足支付需求。不同的是,在支付机构的后台,部分商户会从此前的个人收款码转为个人经营收款码或商户收款码。
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则通知,称将限制个人收款码远程收款,从2022年3月起,个人收款码将不得用于经营收款。但市场上对此有一些误读,央行也进行了官方回应和澄清。
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称“协会”)发布公告,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不减、体验不变,用户可免费获取,并可享受更高效的交易对账等服务。同时,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
三种码,有什么不一样?
3月份以来,商户在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机构的收款二维码进行收款时,将会有三种收款二维码:个人收款码、商户收款码、个人经营收款码。
首先是个人收款码,打开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收款”之后,显示出的静态收款码,就是供日常使用的个人收款码。其次是商户收款码,大家经常在商铺、餐厅、商场等经营地点看到,供消费者扫码支付费用的是商户专用收款二维码。
需要注意的是,收款商家在申请商户收款码时,一般需要向银行、支付机构提供营业执照信息、经营者身份证件信息、门店信息、经营信息、联系信息等材料。但诸如菜农、小微商贩、出租车司机等未进行工商注册的经营者,可能无法满足申请商户收款码的硬性条件。同时,商家码0.38%~0.6%的费率对小商贩来说确实有点高。“我使用的就是商家码,这个每年都要交近万元的手续费,费用真的有些高。”据位于市区李渔路上的一家面店负责人说。
最后是新设的个人经营收款码。据业内专家解读,协会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用户专设“个人经营收款码”,是为了让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能够更便捷、安全地使用条码支付方式进行日常经营。
专家表示,“个人经营收款码”能够方便没有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人及小微商贩,继续顺畅地使用二维码进行日常经营收款,同时还增加了信用卡付款功能,帮助其拓宽收款方式。
哪些用户可以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
根据协会公告,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新设的个人经营收款码。也就是说,用户是否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自己说了算。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和引导“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用户使用个人经营收款码,但绝非强制性的“一刀切”,绝大部分用户不受影响,特别是零星销售自己生产的季节性农副产品或自身手工小商品的乡镇居民、城市地摊流动商贩等用户基本不受影响。
微信支付的公告表示,3月起,结合用户收款情况,将陆续通过微信收款助手消息通知等方式发出邀请,在用户自愿情况下提供个人经营收款码。支付宝也表示,将结合用户的收款特征,对用户发出个人收款码升级邀请。
使用个人经营收款码会增加成本吗?在去年10月的通知发布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就明确提出,要制定配套服务解决方案,确保服务成本不升、服务质量不降。
此次协会公告提出,服务不减、体验不变,赋码过程免费。对此,支付宝表示,升级过程完全免费;微信支付提出,用户可免费领取物料码牌。
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充分考虑流动摊贩等客户的实际情况,对申请个人经营收款码的小微商户、个人经营者,按照“就低不就高”原则,参考个人收款码标准收费,减少商家财务成本。有人担心,申请个人经营收款码手续烦琐。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支付机构将按照最少、必要原则精简提交材料,并主要通过在线方式提交。有的个人商户仅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店铺头像或摊位照片即可。
管好收款码守住老百姓“钱袋子”
新规出台后,将主要对以小摊贩、菜贩等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上述人群往往缺乏营业执照和营业场所,未来或将无法申请商家码收款,届时可能会“退回”至现金收费。也有财税专家认为,此举将有助于将非正规经济纳入监管之列,此前一些以个人码从事经营活动避税的市场主体,将不再能轻易避税。
“当前,个人收款码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出台相关要求,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堵住漏洞,斩断非法链条,更好地保障个体商户资金安全。”据中国人民银行兰溪市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央行此前提出,对于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明确应当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交易限额、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等规定。
有人担心,一些合理的远程收款需求会受到影响,比如老师在家长群使用个人收款码代收费等。该负责人表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对有正当合理需求的用户实行白名单管理,支持远程收款功能。
同时,该负责人也提醒广大市民,在新的政策出台后,会有不少人打着“个人收款码升级”“更换码牌”等旗号,进行诈骗,个体商户要警惕这些不法分子,不要轻易上当。各相关单位也要畅通渠道,加强和用户的沟通解释,避免不法分子借机诈骗。
记者 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