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田”回归“粮田”
兰溪“非粮化”整治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记者 蒋宇欣
导报讯 连日来,在赤溪街道柳塘村的田间地头里,两台翻耕机欢快穿行忙碌地作业。据了解,此次作业的田地是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后的田地,重新整理后将种上早稻。
“这一片是从去年5月份开始‘非粮化’整治的,清理苗木后,我流转了土地950亩,准备全部用来种植水稻。”种植户杨春华告诉记者,让“良田”回归“粮田”,等到7月份,这里遍地金黄,饱满的稻谷,还有稻秆堆起的草堆……一派丰收景象。
粮食安全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切实保护耕地,去年,兰溪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围绕耕地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延伸、生态赋能等方面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积极打好“连片流转、直接清退、优化调整”组合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根据调查摸底,全市15.02万亩的粮食功能生产区里共有3.99万亩的非粮化土地。为加速推进“非粮化”整治,兰溪以赤溪街道为试点,点面结合的方式带动全市各乡镇(街道)共同推进。同时,强化宣传引导,多方式多渠道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让广大农户了解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保护耕地意识,自觉抵制耕地“非粮化”行为。
此外,兰溪还建立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双向机制。对粮食种植户采取奖补政策,在原耕地地力保护、粮食作物种植等方面明确补贴标准,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兰溪市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试行)》,新的稻麦规模种植补贴标准为350元/亩(含省级规模种植补助),新政策出台后的补贴标准比原来提高了140元/亩。
据悉,过去一年,兰溪“非粮化”整治面积达1.24万亩,完成了金华市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的105.08%。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邵庭表示,下一步,将坚决遏制苗木种植乱象的反弹,确保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守牢耕地红线。同时,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督办,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非粮化”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