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村:擦亮古村落名片 绘就共富新图景
工艺精湛的木石雕、结构独特的宗祠、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作为目前全国保护最好、群体最大、型制最齐、文化内涵深厚的一个古村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八卦村都会吸引许多游客涌入古村,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诸葛村是国内较早探索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村落之一,该村依托“村企”融合方式,将古村落保护开发从“村”向“民”延伸,形成“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文保员”的诸葛模式,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高度认可。
目前,诸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0年520万元增长至2021年2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666元,景区年门票收入20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95亿元,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多万人次。
优化顶层设计 形成全域统筹格局
“村里以前可没有这么热闹,总是空荡荡的,连白天都很安静。”诸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葛坤亨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诸葛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村里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引起了学者专家的关注,1996年诸葛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全国第一家对古村进行整体保护的国保单位。
在专家的启发下,诸葛村很快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是谋求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全村奔小康的突破口。该村按照《诸葛村保护规划》,明确“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思路,摸底村内古建筑数量,对古建筑进行挂牌。同时,排查村内质量较差的偏屋、厨房类建筑,及时进行维修保护,达到村落原真性和完整性。
对这样大手笔的“守村”规划,起初村民们是怀疑的。当时,村里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怎么捣腾出资金实现这个规划?面对村民的质疑,诸葛村通过“村企”融合,探索由村注册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村委会统筹、旅游公司管理、村民参与”的全新模式。
“通过该模式,村民‘人人都是股东’。全体村民入股分红,免费享受农村养老、医保等福利待遇。”诸葛坤亨说,人人都是古村落保护的最终受益者,便打心眼里明白保护好祖宗留下的这些古建筑的意义,自然而然地每个人也都会主动成为文保员,“整个村形成了良性循环,保护和发展不再矛盾。”
诸葛村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注意,2003年、2006年两次对诸葛村“人人都是文保员”“村民既是股东也是受益者”的保护模式表示高度肯定,认为“诸葛村文化底蕴深厚,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开发。”
目前,该村有国保文物本体建筑159处,构筑物与遗址4处,总建筑面积62110平方米,已全部列入保护。
做实精准举措 打造全方位保护格局
从高空俯视,八卦形的分布与历史上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悄然暗合。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
依托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诸葛村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恢复传统诸葛后裔祭祖、元宵板凳龙活动。挖掘诸葛耕读文化、中医药文化、商业文化、民俗习俗等,编写60万字《诸葛村志》。目前,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和诸葛后裔祭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明锁制作和诸葛中医药业等10多项传统工艺已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该村注重文物“点”、道路“线”、村落“面”的整体效果,收购大量城市旧城改造拆除的旧砖瓦、石材、旧木料、雕花构件,用于古建筑维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截至目前,累计抢修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维修道路6万多米。2020年,诸葛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预防性保护项目试点单位,是全国唯一民居类入选项目。
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兰溪以诸葛古村落为试点,创新打造文物治理掌上平台,将村内159处建筑纳入掌上平合管理,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重构村内文物治理体系,解决村内文物分布散、隐患多等监管难题。自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发出监测预警信息1000余条,巡查效率提升50%,安全隐患下降60%。
探索开发途径 构建多元发展格局
近80岁的村民诸葛品余,每天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能在自己家中撰写书法,他所撰写的书法作品,不仅供自己自娱自乐,还成为了很多游客最喜欢的纪念物。“我所写的内容都是诸葛亮的文化作品,比如《诫子书》《出师表》等,很多游客看到后,都特别喜欢,最多的一天可以卖出上千把书法扇子。”诸葛品余说,与此同时,为了方便游客在诸葛村留宿,他还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为了民宿,在旅游旺季时,他们家的民宿就住的满满当当。
近年来,诸葛村积极推广诸葛智慧文化、三国文化,精准设计一批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如羽毛扇、孔明锁等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年产值达400万元;利用“诫子书”诵读拓展开发研学旅游,年均接待学生8万多人次。
同时,该村引进一批高档次民宿,培育“民宿+文化+农产品+美食+康养”等新业态,通过民宿带动古村落旅游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销售、旅游地商品转化、乡村环境美化亮化、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由原来的单一观光游,变为多元体验休闲游,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谋求旅游发展新突破,让千年古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探索完善“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构建互利双赢的发展共同体。“针对缺资金、缺技术、缺文化或有技能不便外出的农户,由村两委每年安排资金500余万元,提供岗位120余个,实现农户家门口就业。优化调整上塘古商业街,鼓励村民回乡创业。”诸葛坤亨介绍,仅去年一年,直接带动全村400余人及周边3000余人在家就业创业,周边村落集体经济每年增收4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古建筑、古巷、古祠堂、古民居,是诸葛古村里的灵魂、血液和根脉,是村民乐享生活的常态,也是共富法宝。”诸葛坤亨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保护和利用好古村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文化支撑、用旅游承载,走出一条有特色,同时也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