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4日 

第07版:万象

“土饭碗”绘就“珊瑚海”

在海底“种”珊瑚的年轻人

  海南三亚,西岛海域。波涛拍岸,椰林婆娑。

  吴川良身着潜水服,手持工具,踩着西岛海边的细石碎沙,在潜伴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深海,抵达目标点后,共同下潜。

  此时的水下,寂静无声,吴良川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无暇顾及奇妙的海底世界,他手持一株食指粗细的珊瑚幼苗,仔细地固定在礁石上。今天插下“一棵树”,未来这里将长成一片“珊瑚海”。

  “土饭碗”

  吴川良是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的负责人。今年32岁的他,是实实在在的“90后”。不过,常年的海上工作,让吴川良皮肤粗糙,看上去不再年轻。“特别显老”,这位“90后”自嘲道。

  2014年大学毕业后,吴川良来到三亚寻找发展机会,很多招聘者了解到他大学学习的是水产养殖,纷纷建议他回归主业,不要浪费所学的知识。

  这就导致吴川良“处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烦恼的时候,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找不到工作就回来,妈妈养你”,母亲当年的话现在想起来依旧温暖。

  正当他犹豫要不要离开三亚之际,一个朋友联系他,说有到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机会,要不要试试。一试之下,吴川良顺利过关,便正式入职保护区,开始了与珊瑚礁的不解之缘。

  工作期间,吴川良发现海南本土的珊瑚礁相关科研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就业岗位、科研经费比较少,最关键的是,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缺乏施展自己智慧的平台。

  “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去做一个机构或者创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沉下心来搞研究”,吴川良说,他当时就设想,通过这个平台,给予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多支持,实现人才集聚,在三亚打造珊瑚礁研究的科研高地。

  说干就干。2017年,吴川良发起创立了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主要从事珊瑚的繁育、移植、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的监测、调查等工作。他开始以另一种身份来支持发展珊瑚礁的科研及保护。

  抛下“铁饭碗”,捡起“土饭碗”,在很多人看来难以接受。“但在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快乐”,吴川良说,不论家人能否接受,自己还是要遵从内心的想法,一边专心科研,一边寻求家人的理解。

  “植树造林”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礁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这使得珊瑚礁成为地球上最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中国南海拥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资源,位居世界第八。

  在吴川良看来,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便意味着海洋生物失去了“家”。此外,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也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态系统来维系。

  几十年来,因为自然环境的退化和人为破坏,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整体衰退。而珊瑚礁的自然修复漫长且艰难,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人工种植和修复迫在眉睫。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吴川良说。

  “造林”,不论在陆地还是海洋,对调节气候变化和维系各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海洋“造林”难度更大。

  今年年初,在三亚亚龙湾相关海域实施的生态修复项目,就是研究所通过结合海域情况,独立研究并申请专利,直到最后才根据实际情况投入海中的。

  针对亚龙湾相关海域原有底质环境碎石化的情况,研究团队发现,海浪对基底的影响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基底,珊瑚幼虫难以附着,“所以我们应用了研究所新申请的一种人工生态礁专利,增加珊瑚的附着基底,助力该海域生态修复。”

  结合多个修复案例,以及在实践、理论中获得的成果,研究所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于2021年整合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海南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力量,在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资助下,展开了筛选和培育耐热型造礁石珊瑚株系的科研项目,目标是成功培育出多种耐热珊瑚,并大幅提升其成活率。

  “青春风暴”

  “我们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机构。”谈及研究所的人员构成,吴川良马上来了精神,科研团队包含了珊瑚分类鉴定、珊瑚礁生态修复、海洋工程等各种专业人员,大部分科研人员为“90后”。

  “最开始的时候,科研队伍只有我一个人”,提到研究所成立初期,吴川良苦笑道,缺人、缺钱、缺技术,好像没有什么是不缺的。

  万事开头难。靠着自己的干劲和拼搏精神,经过5年的发展,研究所科研队伍已经壮大到现在的14人。

  在研究所负责项目质量和执行的柯韶文于2019年5月正式入职。“那个时候,研究所正好迎来发展的重要阶段”,柯韶文说,当时研究所内部技术力量薄弱,运营经费短缺。

  同时,研究所首次承接中央环保督察组关注的海南重大生态环保类项目,柯韶文还记得,在吴川良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集中力量攻关,一方面解决内部问题,另一方面研究项目情况,从技术方案设计、实施到验收,研究所向社会交付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5年来,这股“青春风暴”取得了不俗“战果”:“以研促保”,实现生态修复面积50余公顷,获得近10项专利,与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每个顺利完成的项目,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各方的支持。“研究所的灯经常亮到很晚”,吴川良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离不开保护区的支持以及一起打拼的同事。

  “在研究所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海域使用上,还是科研工作上,保护区都给予大力支持,也没有因为我们年轻而另眼相看”,吴川良说,为了回报保护区,我们也尽自己最大能力,回馈一些科研上的支持。

  又是风平浪静的一天,吴川良再次出海。换好潜水服,背上四五十斤重的装备,带好工具,一头扎入水中,很快便消失在蔚蓝之中。

  那里,吴良川辛勤呵护的“树苗”孕育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正待成林。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