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9日 

第06版:芥子园

常满塘赏荷

  去常满塘赏荷,成了兰溪人夏日里打卡热点。女人们去赏荷,是否因为心里藏着一个夏雨荷?我,一个中年男人,站在荷花丛里,画面虽有些突兀,但,不影响我直抒胸臆,谈点什么。

  人们常说西湖的“曲院风荷”最美。在苏堤北端跨虹桥下,散落着几汪荷丛,走在傍水而建的赏荷廊、轩、亭、阁里,美则美矣,然太过精致,便局促小气了;而常满塘沿塘设景,逶迤成线,辗转里有变化,移步中有惊喜,让你不得不来一段长足。北海湖中那“曲沼芙蓉映竹嘉,绿红相倚拥云霞”的荷花,映衬着美丽的白塔,皇家富气太足,投射在荷花上的品赏,难以驱散对权贵阶层的厌恶;而常满塘的田园风味,扑面而来的欢洽,岂不让你一下释怀。玄武湖中,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朵朵粉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可是这蔓延的脂粉气,太过浓烈,让人堕落忘本;常满塘的荷花,是天然去雕饰的清朗,是澹澹的纯真,是素面朝天,她从不以妖冶示人。微山湖十万亩荷花荡,泼红流绿,叠翠铺锦,这浩荡的气势,如果狂风兴起,泼喇喇的水波,是否会涌来水泊梁山的杀气,心底就有了逼仄而来的惊慄;常满塘虽也是碧波翻滚,可站在栈道上,你尽可有逐浪的欣悦,而无翻船的风险。白洋淀里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逢夏季,满淀荷花随风轻摇,水面空旷处白帆点点,暑热顿消,然而,她毕竟是过往的历史了。常满塘,可比荷花淀多能干的水生嫂哩。她们或采莲,或挖藕,传来的笑声绝对更甜,更亮。

  常满塘赏荷,一要看她的广。六百亩的塘面,与十万亩的微山湖是无法比拟,与白洋淀也略有距离,但足够满眼满眶的绿,而又不必踮起脚去寻她的边际。这种广阔,是有尺度、有界限的蔓延,我认为这是江南人们生存智慧的反映。人们不断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寻找,最适宜的生存方式,不停在一元独大和多元共存中调整,这不仅是土地生命容量问题,更是对依存于土地生存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

  常满塘赏荷,二要看她的变。清晨、日中、傍晚,晴天雨时,初夏深秋,不同的时间,总能体悟不同的感受。晨曦里的清露晶莹,日中时的如火如荼,傍晚时的赤霞辉映,甚至是月色下的清辉,这是荷花色的变幻。晴天时艳的喧腾,雨天时娇的可怜,这是荷花形的表白。初夏时的团团簇簇,深秋时的残肢碎影,这是荷花群的衰变。

  常满塘赏荷,三要看她的野。从荷丛里腾起的白鹭,是画家兴来泼洒的画点;层叠翻覆的荷叶,是肆意渲染的色块;风中飘转的花瓣,就是无法抑制的诗情;甚至是隐蔽其中哞哞的牛叫,都是荷花池中不可或缺的画面。

  如果看是入眼,闻就是入心。常满塘的荷花,她的馨香并不浓酽。正是这若有若无,如牵如绊的味道,更显出这片荷花内敛而不张扬的品性。置身于洋洋洒洒的花海里,你只能探身,或者是不经意间,才能品味到风中散逸的香味。这种静心而观的状态,想来倒是我们缺失很久了。如是,到常满塘赏荷,不妨说是一个净心的机缘。

  入味,虽是口腹之欲,倒也不能不提。常满塘的荷蓬,掰开了,捡出莲子,剥开翠绿的外壳,饱胀圆润的莲子,甘而不苦,脆而不干,丝丝清凉,从舌尖润开,滑入喉咙。坐在树荫下,怎不能有“日啖莲子三百颗,不辞长驻常满塘”的逸致了。

  非要我指出点常满塘赏荷的缺憾,那就是太热了。走在栈道上,头顶着烈日,少许几步,就能觉着汗流浃背的黏糊。细想,这烈日下,莲农的辛苦可不是更甚。如此一比较,也就安然了。

  当然,我还设想,常满塘赏荷更远的场景。那就是满塘水雾缭绕,人坐在凉亭里,远观荷花飘摇,若隐若现,近赏歌声渺渺,舞裙翩翩,案桌上珍馐罗陈,两旁是笑语欢腾。这该是乡村里最惬意的画卷,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最想到达的目标吧。

  胡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