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 

第06版:诗路兰溪

仁山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莘莘学子

  走进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古村落的历史厚重感一幕幕地弥漫开来。这是一个念旧的村子,村子的大体形制如七百年前。从空中俯瞰,村落犹如世外桃源、四面环山,以村中水塘为中心向外辐射。古村街弄四通八达,呈九宫八卦形。相传这是由宋末元初的理学名家金履祥所设计的。

  金履祥(1232~1303年),宋末元初的理学名家,与何基、王柏、许谦并称为“北山四先生”。他一生研读经史,著书立说,晚年在家乡办学讲道。金履祥的老师何基曾给金履祥在桐山后金村办的书院题匾“仁山书堂”,后人多称之为仁山书院。

  金履祥为什么要返回家乡办学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在其专著《中国书院史(增订版)》中详细分析了宋朝遗民入元后的心态变化,而金履祥也同样是宋遗民身份。

  邓洪波在专著中称:“宋遗民兴学,最直接的结果是造成了元初书院的兴盛,建国初期,即出现了书院发展的高潮。一般而言,改朝换代之时,历经战乱,官力民力受损,立国之初的书院都不是很发达。宋末元初,战乱连年,破坏尤甚,照常理是不会出现发展高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元初书院的发展全赖宋遗民爱国热情的支撑。”

  在这样的环境下,金履祥创办了书院。

  在金履祥晚年开办仁山书院的岁月中,前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其中,就有后来同为“北山四先生”的许谦、元代文学家柳贯和叶克诚等人。特别是许谦,金履祥对其寄予厚望。许谦也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继承了先生的遗志,成为一名伟大的理学家。

  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施新考究,金履祥重病时,自知时日不多,临终前对儿子金颖说:“我的书稿前编,是我用心三十多年写成,一生精力大多花在这个方面,我的学术心得都能体现于此。我自认为此书须开启后学,不可以不传,但也不可泛传。我快要死了,请让许谦来依次辑录编成定本。”此时,许谦正冒着大雪从东阳徒步至兰溪看望,于是先生将书稿托付给许谦,而后溘然而逝,终年72岁。

  许谦不负所托,遵禀先生遗志,将先生遗稿加以整理校核,把《尚书表注》《大学疏义》《指义》《论孟集注考证》《通鉴前编》等编合成若干卷,将这些书存入书院作为教材,传授给学者。另外,把杂诗文《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等,编成若干卷,藏在家中。今天,金履祥的著述大多得以流传,离不开许谦的努力。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仁山书院并非金履祥所筑的仁山书院,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建筑。书院共三间三进二天井,建筑结构宏伟,保存完整,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对书院进行了整体修缮,现为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兰溪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后世对金履祥的怀念,自他离世起,便不曾中断。金履祥去世后,被赐谥号“文安”,并祠祀于金华府学宫。随着“北山四先生”的学说逐渐得到朝廷认可,后世还专门建四贤书院、正学祠和崇正书院纪念四先生,四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入祀孔庙,得到了读书人的至高荣耀。

  桐山后金村居住着1000多名金姓村民,他们都是金履祥的后裔。村民对于仁山书院还有一番别样的感情。现在,村中40岁以上的村民大多在书院里习文识字。大概在民国初年,村中的小学便设在了这里,直到1983年前后,书院才不再作为教室。

  近年来,桐山后金村充分发挥本村孝道、理学文化典型的作用,开设了仁山书院纪念馆,积极开展以青少年“四好”教育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以继承弘扬贤孝美德。如今,村里百年古樟、青石牌楼、宗祠嘉立,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古时,金履祥在他的仁山书院里授业解惑、教化人心,培养出了许谦、柳贯等元代著名学者。时光荏苒,如今金履祥和仁山书院已成为桐山后金村人们的精神支柱,一代代乡民耕读传家。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