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吆喝”的冰糕
1984年的夏天,小学毕业的大哥想利用暑假卖冰糕赚钱。这天,大哥一早进的城,天擦黑时才回来,看表情便知,战绩不佳。果然,我妈一掀木箱子,里面半箱冰糕汤。我妈问大哥:“第一次卖,你批这么多干吗,少批一点儿,看到冰糕快化了就得便宜处理。”
大哥委屈地说:“就是批了半箱,转了五个村庄,只卖了七支冰糕,快中午时,我摸了一下,冰糕都软了,想便宜卖掉,但直到天黑也没卖掉,估计有人在我之前已经卖了一遍了。”
我妈气得骂大哥:“明天不许再卖了,不够你赔的!”我爸则安慰大哥:“没事的,万事开头难,赔钱是长见识。”
还是我爸懂大哥,猜到大哥不会吆喝,于是让大哥喊一嗓子他听听,大哥红着脸喊“卖冰糕啦!”我爸嘿嘿笑:“这声音和蚊子声差不多,穿透力只有一米远,当然卖不了了。”
这天晚上,我爸教大哥如何吆喝,我爸喊一句“卖冰糕啦”,大哥跟着喊一句。大哥声音还是小,急得我在一旁帮他喊,我一嗓子出来,又尖又亮,把一条胡同的邻居都喊来我家喝冰糕汤了。我爸最后拍板,明天让我跟大哥一起去卖,我负责吆喝,大哥负责卖。
第二天一早,我坐在自行车横梁上,大哥载着我出发了。进了村庄后,我扯开嗓子便喊,几嗓子出去,喊出了一群小孩子,一会儿便卖了十几支冰糕。
大哥奖励了我一支,我一边舔一边吆喝,见一家大门口露出一个小脑袋,我故意走过去,当着他的面舔冰糕,还做出好吃的不要不要的表情。
“小脑袋”见我吃相眼馋,跑了回家,不久,便传出他央求家人买冰糕的哭闹声,他奶奶经不起缠,出来给他买了一支。
我沾沾自喜,向大哥炫耀,大哥却黑着脸说:“以后不许你馋别人,再这样做一次,我便不带你出来卖冰糕了。”大哥不识好人心,回到家后,不等大哥开口,我便和爸妈告状,说大哥欺负我。
大哥也告我状,说那家人家住的房子那么破,小孩子的奶奶出来给他买的冰糕,奶奶也穿得不好,肯定家里条件不行,但凡有钱,天那么热,不用小孩子哭闹,大人便会给他买的。
这次不仅我爸和大哥站一队,我妈也支持大哥的做法。我越想越气,第二天再和大哥一起卖冰糕,我便紧闭其口,一声也不吆喝。大哥见我不吆喝,他只好自己吆喝,这次比蚊子声略大,但也喊不出来一个人。
路过昨天那个“小脑袋”家时,“小脑袋”又探出头来。大哥赶紧打开箱子送了一支冰糕给他。“小脑袋”举着冰糕回家后,“小脑袋”的奶奶便出来了,非要给大哥钱,大哥说啥也不要,推着冰糕箱便跑。“小脑袋”的奶奶在后面一路追,一路和乡亲们说大哥送她孙子冰糕的事儿,大家齐夸大哥心眼好,很多人都来买大哥的冰糕。
晚上,大哥坐在床沿上,一边数钱一边兴奋地跟父母讲白天发生的事情,父亲笑着对大哥说:“以后你可以每天都免费送出两三支冰糕,给买不起冰糕的孩子,这样就天天有人帮着你‘吆喝’了。”
再和大哥去卖冰糕,大哥的嗓子却一下打开了,吆喝声比我的还洪亮。问大哥,咋突然会吆喝了?大哥回答:“不使劲吆喝,咋知道谁家的小孩没钱买冰糕呀?”
后来,大哥回忆起当年卖冰糕的旧事,感慨道,那时的我呀,就喜欢被人夸,自从“小脑袋”奶奶追着我,满村庄夸我时,我比卖了一箱冰糕还高兴呢,盼着第二天再去卖冰糕,让乡亲们知道是我来了,好再夸夸我。
原来,大哥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声,为了吆“夸”呀。那个夏天,大哥收获了很多夸奖。父母都说,大哥经过一个暑假的锻炼,一下长大了。
马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