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守护一座水库
姚银良:坚守30年的水库“管家”
今年夏季以来,兰溪持续高温,其中40℃以上的高温天气就有23天,居历史同期第一。
高温下,兰溪市东风水库管理处巡查员姚银良每两天就要巡一次大坝,每周要巡一次灌区,一巡就是大半天。而能挡住阳光的,只有头上的一顶草帽。
两代人守护一座水库
东风水库建于1958年10月,位于永昌街道东风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的中型水库。水库分一库、二库,分别是金山头水库和火炉山水库,两座水库相隔约2000米。水库中小岛分布,岛上水杉林郁郁葱葱,与一池碧水交相呼应,空中时不时有鹰鸟翱翔,湿地景观美不胜收,一派原生态的大自然气息。一到冬天,那里的红树叶就成为了一处难得的美景。
对于水库,姚银良再熟悉不过了。
“我的父亲以前是水库的正式员工,我如今也是这里的员工。”姚银良皮肤黝黑,说话浑厚有力,带有乡音,笑起来很淳朴,看上去与农民没什么两样。
“从一个毛头小子开始,我在水库有30年了。”姚银良说,当年他来到了水库,只有19岁,今年他49岁了,一直都待在水库里。“我的经历和我父亲相似,他退伍之后也是19岁来到水库,一直到退休,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姚银良说,对于东风水库,他们两代人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巡查一次5小时12公里
自5月29日入夏以来,兰溪累计降水量450毫米,较常年同期(551.9毫米)偏少18%;6月26日出梅以来,气象观测站累计降雨量64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77%,为历史同期第四少。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全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度气象干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重度气象干旱。
东风水库负责东芝灌区的灌溉,灌区分为东风片和游埠片,范围包括兰江、赤溪、永昌、游埠、诸葛、水亭6个乡镇(街道),灌溉面积约12.5万亩。灌区内既有蓄水水源,又有提水水源。金山头、火炉山两个中型水库作为蓄水水源,正常库容2100万立方米,今年7月1日水库的蓄水量达到了90%。
由于旱情严重,早在7月初东风水库就开始第一轮放水。往年,第一轮的放水时间在7月底。“以前水库放水是大事,要敲锣打鼓跟百姓说。”姚银良说,水库放水后,他就要增加巡查灌区的频次了。今年,东风水库一共放了四轮水,大概放了1143万立方米的水。
凌晨5点,姚银良戴着一顶草帽,手拿一把卷尺和一个榔头,骑着电瓶车便出发了。姚银良负责的灌区全长12公里,分4段,共17个点。“很多路段电瓶车骑不了,只能步行。天气热,早上早点出门,差不多10点左右能回来。”姚银良说,“主要是巡查一下水渠的情况,有些农户喜欢在渠道边上种东西,这是不允许的,农作物生长的根系会影响水渠的稳定。”
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要进行劝阻,但时常会遇到不理解的农户。“村民会抵触,觉得好好的农作物要拔了,怪可惜的。我只能耐心跟他们沟通,一遍又一遍,时间久了,农户也就理解了。”姚银良说,一般巡查时遇到的问题,都会当场解决。
高温天的巡查只是热了点,但在姚银良的记忆里,最深的印象是有一次大暴雨的夜晚。大概在2000年,那次,夜里雨下个不停,水库的水涨得很快。巡查完大坝已经是半夜,在灌区内东风村的一处渠道,渠干有三四米的落差,出现了一个漏洞。“如果漏洞的水流伴着泥沙往外流的话,漏洞会越来越大。大半夜的,很难补救,只能守在那里,一直守到了天亮。”姚银良说,第二天雨停了,他们就带着工具去把漏洞补起来。“那天又刚好农历的七月半,我一个人守了一晚。路边还能看到蜡烛和纸钱,这一晚真得很难忘。”
每一项工作都会努力做好
不仅是灌区,巡查大坝也是他的工作之一。2017年起,东风水库进行标准化建设,规定了水库不同水位时巡查的频次。正常水位以下需要两天巡查一次,金山头水库的正常水位是64.75米,火炉山水库是65.25米。以金山头水库为例,如果是接近或超过汛限水位64.75米以上时,每天一次;接近历史最高水位65.89米时,每天至少两次;接近或超过设计洪水位66.48米时需要每两小时一次。
“在标准化之前,也有需要定期对大坝的安全进行巡查,只是现在次数更多,更加规范了。”姚银良说。
每次巡坝,姚银良都是步行的。也是戴着草帽,拿着榔头和卷尺,按照坝脚、背水坡、坝顶、迎水坡、溢洪道的次序,开始巡查。在巡坝过程中,姚银良要看看大坝的建筑物,两端有没有渗漏,坝体是否存在塌陷;在迎水面会不会出现漩涡,背水坡有没有塌陷;还有大坝跟山头的交接点是否有细缝,还要注意一下山上滑下来的土方、树枝等,需要及时将这些清理掉,还要看看溢洪道是否畅通。整个路程走下来,大概有三公里。
除了巡坝,姚银良每天还要观测灌区的水文,详细记录水库水的进出量,这些数据都很多、很细。但在姚银良心中,水库的工作,无论哪一项自己都会努力做好。 记者 沈冰珂 文/摄
水库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