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士来了,毕业生流向何处?如何解决就业?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下称《目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专业学位,可授博士专业学位。一时间 “书法无学”的争论此起彼伏。此次目录调整带来怎样的影响,日后可能增多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能否被就业市场容纳?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
学科目录调整意义何在?
对于此次《目录》中关于书法的调整,有一种传播颇盛的说法——“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作出澄清:“此次学科目录调整并非如书法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即‘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相反,此次连上一版学科目录中已有的‘美术学’一级学科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级学科(艺术学)和六个专业学位(美术与书法即是其中一个专业学位)。”但他向记者表示:“书法的地位确实提升了,以前目录里没有书法,现在有了,但书法的地位不是提升为一级学科,而是和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
据祝帅介绍,此次《目录》的调整,只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招生,但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层次最高的国民教育形式,其调整将对整个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很多其他目录也将参考该《目录》,具有示范和引导效应。此次“书法与美术”成为专业学位,“等于是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里重视了书法,进而书法在社会上一系列随之而来的提升也都会发生”。
此次《目录》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增强了对“专业学位”的重视。祝帅指出,艺术门类下“专业学位”的数量首次超过“一级学科”,且直接出现在正文而非附录中,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级别也从硕士提升到了博士,他称之为“从无到有的艺术专业博士”。“这次学科目录里面新增加的书法、戏曲和曲艺,可以说都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一些中国有西方没有的学科,在学科目录里面也加以强调和重视,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读。”
毕业生会流向何处?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据此前媒体报道,安徽省教育厅就书法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问题曾以宿州学院举例,该学院书法学已有5届毕业生,共计210人。其中,升学15人,考取公务员、国家(地方)基层项目、事业单位招考25人,自主创业5人,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就业165人,服务区域书法及书法文化产业等相关领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0届书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65%,最终毕业去向落实率100%,其中升学7人,占比15.2%;根据第三方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度为68.4%,就业满意度为79.0%。可见,近七成书法生毕业后都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有不少人对这种书法高等教育可能会铺展开来的趋势感到担忧,日后可能增多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是否能被就业市场容纳,又是否会造成中小学教育的专门化,加重学生的负担?
对此,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向彬教授在采访中作出了解释。
据向彬介绍,他从2005年开始带书法硕士研究生,如今已带了5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约20多个学生在高校工作,有一部分在中小学里,也有学生去往出版社、文化机构、公务员系统等。他指出,现在社会上在思考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把高校当成了职业技术学院,而实际上,书法专业学生既可以继续干专业相关的事情,也可以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后,依凭自己的综合素质进入其他行业。
至于想要继续做对口职业的书法学生,目前已经有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在推动书法高等教育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障他们的就业,并且使这些人才供不应求。他了解到,教育部现在已经在成立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以针对书法教育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书法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这一举措将促进书法教育通道的打通,使得书法师范人才供不应求,也确实会带来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门化。他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门化是一件好事,且不存在“增负”的问题。
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