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第06版:城事·人物

文章导航

古道热肠 把员工当家人

江湘虹:致富不忘家乡人

古道热肠 把员工当家人

“春,你家东西好吃。”“春,我带新朋友来了。”“春,明天晚上给我留一桌。”“春,吃你家的东西我放心。”……在兰溪市区振兴路上,春家小吃店店主江湘虹经常被食客夸赞。江湘虹的小名叫小春,熟悉她的食客,都会亲切地叫她小春。

近百种小吃 始于1918年

春家有近百种小吃、饮品,吃上半月都不重样。小吃店内窗明几净,复古的色调让美食看起来很诱人。还未到饭点,就有食客三三两两到店里点餐。

作为兰溪非遗传统(手工)小吃的优秀代表,这里集合了数十种兰溪特色小吃:肉圆、春卷、牛舌头、鸡子馃、水晶糕、状元糕、神仙炖、豆腐汤圆……去年,春家将兰溪味道带到了杭州,在杭州开了两家店。今年1月12日,大众点评小吃榜杭州西湖区换了新“霸主”。热情的杭州人,把江湘虹的店“吃”上了小吃榜第一的位置。“我想过完年再在杭州开3家店,一家在良渚景区附近,两家在西湖区。”江湘虹说。

春家的招牌上写着:始于1918,这并非是夸张。“我们家的小吃始于1918年,到我这一代已经传承了四代。”江湘虹留着齐耳短发,说话很有条理。“我从19岁起就跟着我婆婆学习各种小吃的制作,那时候我和我老公还没结婚呢。而我婆婆从6岁起,就跟着母亲学手艺。我们家的小吃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太婆手上。”

“我婆婆什么吃的都会做,也会炒菜,她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江湘虹说。

天气凉了以后,大家点的比较多的是油煎馃夹馒头,鸡子馃和小笼包。油煎馃有韭菜、雪菜等馅,鸡子馃能卖一百多份,店里小吃品种多,大家都喜欢搭配起来吃。

店虽开得多 小吃品质不变

现在,江湘虹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管理方面,最近她忙着在杭州开店的事。正月里打算装修一家,现在设计图已经弄好了。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店里核算员工的考勤。

“我们开在杭州的店,生意挺不错的,一直很受欢迎,大众点评排行第一。这次要在良渚边上开店。”江湘虹说。从手艺人转变为管理人,江湘虹不变的是对食材的质量的把控。“我一直对原材料要求挺高的,店里的产品要现做,吃起来口感才好。”

不影响口感的情况下使用的是杭州的食材,大部分都是兰溪带过去,就像臭豆腐,江湘虹觉得兰溪的臭豆腐比别的都好。“以前我就知道把东西做好,也不怎么肯教别人,也怕别人学去。现在店开得多,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江湘虹说,她现在非常鼓励年轻人去学手艺。

她古道热肠 把员工当家人

江湘虹还有一份热心肠。今年疫情之下,江湘虹与众多爱心商家一起,纷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把温暖送进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手里、心里。她动员店里的厨师、员工一起参与采购、烹饪、分装、打包,将270份宵夜送到“疫”线。这对于江湘虹来说,已是“轻车熟路”。早在去年,江湘虹就多次加入送餐队伍。“虽然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我们能做后勤保障,让前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也算是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当天晚上11点半,在兰江街道值守的工作人员突然听见远处的呼喊,“夜宵来了,还热腾腾的……”一箱箱刚出锅的餐点,在深夜为值守的工作人员送上一份温暖。

这份热心肠不光在疫情之下的奉献,还在与员工的日常相处中。江湘虹总说,与员工相处,就像与家人相处一样。现在,除了在兰溪有一家店外,江湘虹在义乌开了两家店,一年内在杭州开了两家店,平均每家店有18~25个员工。每隔一两个星期,江湘虹都会带着员工搞搞团建,出去吃宵夜或在自己店里搞一些活动,增加员工的福利。

江湘虹觉得,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的人干活很好,但可能有点脾气,有的人可能各方面都挺好,但是发工资想比别人发得都多,作为管理者要包容他们,不能把他们的缺点放大,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也会吵架,但最终都是家人。在杭州店里,很多员工都是兰溪带过去的,她教会员工制作小吃的手艺,让员工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我们店里有几位员工,家庭条件都不太好,原本在兰溪只能做洗碗工,一个月3000元。后来在我这学了包馄饨、小笼包的手艺,一年能有8万多元。”江湘虹说。

让传统小吃走出去,才能让美食路越走越宽。江湘虹说,她想立足小吃传承技艺,将兰溪特色小吃带到更远的地方。

记者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