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第04版:诗路兰溪

让旅游有内涵 使文化更鲜活

兰溪文旅融合赋能“诗和远方”

逛博物馆、赏花灯会、观婺剧演出……如今,来一趟“有文化”的旅游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选择。

今年以来,为推动文旅市场复苏和消费回升,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兰溪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惠民激活全域旅游“新动力”,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博场馆观展人潮涌动

“我们就是为了一睹国宝南宋密山棉毯的真容。”昨天下午,兰溪市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是来自外地的游客。

日前,“寻宋·一张南宋棉毯的故事”特展在市博物馆举行,阔别56年的国宝南宋密山棉毯首次回到兰溪展出。特展紧扣宋韵主题,分为“他是谁”“何以不朽”“他们的日常”“棉毯之谜”四个篇章,共呈现62件(套)文物,以小见大,透过一张棉毯见文物、见兰溪、见宋韵、见历史。

近几年,《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热”悄然兴起。与此同时,博物馆也纷纷出招,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春节期间,市博物馆推出品宋代点茶文化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喜爱,还有宋式妆容体验、印染工艺体验以及现场非遗展演等多样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年货”。“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从早上9点直至晚上8点,开放时长超过74个小时,参观总人数达15650人次,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80%,足见市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新年俗。”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深挖文化点燃出游热情

近日,来自杭州的李先生与新婚妻子在游埠古镇留下了一张张充满爱意的合影。“兰溪有太多吸引我的东西,我喜爱这里的饮食文化、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深厚的历史,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这里旅游。这次能够和爱人一起来感受这一切,我感到非常幸福。”李先生说。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今年春节假期不少人选择“去远方看看”,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不少人制定旅游计划的动机。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体验,对文化IP的深入挖掘、对当地特色的深入体验成为吸引不少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

迎龙灯闹元宵习俗世代相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莲塘岗龙灯是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巡游后,迎龙灯队伍还会在空旷地进行“盘龙灯”,龙头一起一伏,由外及里,层层花灯簇拥着龙头,将迎龙灯活动推向高潮。伴着锣鼓喧天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每家每户的一桥桥龙灯连接成一条长长的火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意愿。

不少游客专程赶往莲塘岗欣赏龙灯,“很有年味,也预示新年里的好兆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现在现场就能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感到非常震撼。”

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之相关的龙舞、狮舞、年画、剪纸、灯会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春节期间,兰溪各地纷纷举办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接,让游客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戏剧演艺丰富旅游内涵

连日来,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在兰溪剧院开展婺剧惠民专场演出,再度呈现座无虚席的热闹盛况。“婺剧是咱们的一张名片,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有专门的场地来发展和传承它,真是太好了。”戏曲爱好者的市民朱女士的感慨,引起群众一阵共鸣。

和朱女士一样的人不在少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希望享受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公布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名单,永昌街道因拥有婺剧剧种榜上有名,李渔故里再添文化招牌。

近年来,永昌街道紧紧围绕“李渔故里 和美永昌”发展定位,以婺剧为主要特色,以挖掘李渔文化为抓手,将戏曲发展纳入到发展的总体规划,先后建设“一村一戏台”、修缮永昌老街,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标识性的戏曲融合产品和IP。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力,积极打造’李渔文化‘浙江文化标识,对标以文塑形、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四方面要求,积极融入八婺文脉魅力圈,不断释放千年古镇的戏曲魅力。”永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