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 

第06版:城事·人物

文章导航

三十多年隐于市,就是回头客多

赵晓飞:我是桥头饭店掌勺人

时光缓慢,日子悠长。一餐餐之间,总有那么几家餐馆,成为心头好。就像那大浪淘沙,过滤下来的美味餐馆,值得一去再去。

在永昌街道的集镇上,有一家饭店,站在集镇的桥上便可一眼望见,因靠着桥头,就称为桥头饭店。虽是家常餐馆,却是不少永昌人的常去餐馆。而餐厅的主厨赵晓飞,对于好吃有自己的见解,“客人说好才是真的好”。

三十年的餐馆 妻子是主厨

很多人的小镇记忆,多半和美食有关。鳞次栉比的街巷,依附着众多临街商铺,若要“借问酒家何处有”,那也只有生长于斯的人们,才能领你找到只属于当地的老味道了。就算是一碗普通的家常菜,也是在城市中难以寻觅的珍馐。

早上10点,桥头饭店在做迎客前的准备工作。这家位于永昌街道老街口的饭店,由一对夫妇经营。

“我不太会讲话。”50岁的徐跃飞,笑着从后厨出来,个子高大一脸憨厚,问到自家饭店的来历,他说从父母那辈算起,大概已有三十几年。具体时间记不得了,只记得是1996年“母亲生病之后才接手的”。

作为兰溪西乡重镇,旧时永昌人的一天往往从吃面点、喝早茶开始。待到饭点,再一个个钻进街巷餐馆,在老友的寒暄和浓郁的菜香中交换信息。

桥头饭店,安营扎寨于当时人流众多的老街口,自开店起,便备受顾客青睐。“只是店名和地址没有变,厨艺方面,我们都是慢慢自己摸索得出的经验。”妻子赵晓飞说,“菜几乎都是我烧的,我老公动作太慢。”她是饭店名副其实的主厨,如今饭店里的一些招牌菜,都来自于她的手艺。

家常菜靠的是一口鲜

“其实我们烧的也没什么特别,都是一些家常菜。”赵晓飞说,“有许多人就算之后去别的地方,也会经常回来吃我们的菜。”

对一顿佳肴的定义,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藏于街巷的美食无需多么精致,就餐环境也不必多么优雅。一碗新鲜出锅的家常菜,虽比不上高档餐厅菜品的身价,但是总有一批人愿意为了它,不远千里来尝这一口热腾腾的美味。

若要细究乡野小馆子的味美,食材鲜活是第一要义。譬如一盘杂鱼,以黄刺鱼、黄鳝、泥鳅、鲫鱼等为主要食材,且多是野生现杀,这对好吃的老饕们来说,一口新鲜实在是难得的佳品。“店里帮忙的都是自家亲戚,手上杀的鱼都是刚抓来的。”在赵晓飞的口中,自家的菜品好吃,横竖离不开两点:料好、火候到位。

倒油、开火、入料,食材在赵晓飞手下翻飞,“其实我们的家常菜没什么秘密,来我这吃,就图一个新鲜。”

将不同肉质口感的鱼,放在同一口锅里烹煮,既整体提升了菜品的鲜味,又完成了对各自的融合。等到出锅那一刻,闻一下,香气扑鼻;吃一口,齿颊留香。量大实在、鲜美下饭,即便两三人同吃,也足够管饱了。

坚持好菜品 赢得回头客赞誉

“我这边就是回头客多。”赵晓飞说,“年份做久了,他们就记住了。在外的永昌人,回家就来吃。外地人过来,觉得好吃下次又会来。”而对于“好吃”的定义,赵晓飞习惯引用顾客口中的盛赞,“自己说了不算,客人说了才算”。

除了杂鱼,红烧肉、烂菘菜滚鱼头等家常菜品,也都是店里的招牌菜式。她还特意介绍起了自家的烂菘菜,“都是自己腌制的,每年秋季腌制一回,通常要消耗三十几担白菜梗,比市场上购买的要入味的多,保证跟别家不一样。”

饭店从白天11点左右待客,到晚上8点半歇夜。遇上人多的时段,楼上楼下同时会有十来桌客人。

夫妻俩有一个女儿,如今在饭店对面开了一家眼镜店,遇到人多客挤的时候,会来店里帮忙点菜收银。

“我们二十几年来都是自己掌勺,从来没请过厨师。”赵晓飞说。

鲜香浓郁的家常菜虽不说多么出众,但总是比别处多了一分情怀。每一位走进店里的顾客,都是寻着味来的。在熟悉的地方一招呼,与许久未见的亲友聚会谈天,慢慢品尝着记忆里的味道。

记者 沈冰珂 通讯员 小 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