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骁:勇攀医学高峰 摘取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记者 徐正达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徐骁的身上有许多“光环”。
徐骁是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珠带式村人。1990年,他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报考研究生选择亚专科方向时,他选择了肝胆胰外科方向,并选择郑树森院士为导师。
当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向时,徐骁表示,肝胆胰外科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学科,病人患病比较严重,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其中,肝脏移植一直被称为现代医学皇冠上的明珠,难度最大且最具挑战性,但它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选择学医就选择了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因此,我当然是希望能够为更多的肝病患者做点事。”20多年来,徐骁一直从事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临床工作,致力于移植肿瘤学及肝胆胰恶性肿瘤精准诊治研究。
作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肝癌是我国60岁以下成年男性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肝移植是目前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手段,但术后存在较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如何降低肝癌复发率,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是两个关键,为此,徐骁带领团队进行了10余年的临床研究、艰难攻关。
“在研究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同病异治’时代,同一种肝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个体化精准治疗。”徐骁说,“第二个难题就是肝移植后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免疫抑制剂是双刃剑,会有副作用,需要做到精准。因此,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临床研究上。”
2021年6月,徐骁团队完成的“肝癌肝移植精准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成果实现了对肝癌肝移植受者精细化分类。对肝癌的病人,我们可以非常精细地来区分,哪些病人适合做肝脏移植;哪些病人在做肝脏移植之前,先要做降期治疗;哪些病人在肝脏移植以后,需要做个体化治疗。”徐骁说,团队在“杭州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使受者选择更为精准,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在肝癌受者肿瘤复发预警与防治方面,徐骁团队也取得了新突破。团队提出免疫抑制新方案,提高了肝癌复发高风险受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同时,团队还建立了基于液体活检技术的肝癌受者预警体系,以高效预警肿瘤的复发转移。
游子在外,心系家乡。虽然在杭州打拼30余年,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但徐骁知道,自己的根一直在兰溪,每年要回老家三四次。“每次回到老家、回到兰溪,我都能感受到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兰溪发展得越来越好。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家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说。
2018年,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身为主任委员的徐骁第一时间想到了兰溪的父老乡亲。当年5月,在兰溪市政府的支持下,他带着抗癌协会的专家来兰开展“肿瘤精准诊疗·兰溪行”活动,把肿瘤精准诊治的理念技术普及到基层,惠及到家乡百姓。“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再办一次‘肿瘤精准诊疗·兰溪行’活动,为家乡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徐骁说。
徐骁对兰溪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对于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重视县级医院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各个层次的培训学习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同时,要把现在国际前沿的肿瘤防治知识,融汇到日常工作当中,以此提升他们对肿瘤的精准诊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