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扭车男孩站起来了
借助自己设计的仿生外骨骼
去年,来自安徽的“扭扭车男孩”张亮驾着扭扭车参加高考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网友,近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张亮站起来了,并成功行走了16米。
2001年,张亮出生在安徽宿松县的农村,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两岁时,张亮被确诊患了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无法正常行走,甚至一个拥抱、一次大笑都可能让他骨折,张亮从此成了“瓷娃娃”。
张亮的奶奶说,张亮两三岁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月都会骨折一次。因为行动不方便,小学三年级时,张亮就以扭扭车代步,“‘扭扭车’就是我的‘腿’,我一直想骑着小小的‘扭扭车’走向更远的地方。”
频繁的骨折让他的身高只有同龄人的一半,可他勤奋勇敢、乐观豁达,感动了无数人。在2022年高考中,他以535分超过安徽省理科一本线44分的成绩被安徽工程大学录取。
摆脱扭扭车、站起来行走是张亮一直以来的梦想,张亮说“知识已经为我改写了一次人生轨迹,我想用知识再创造一个‘奇迹’。”
2022年12月初,读大一的张亮在网上看到了关于仿生外骨骼的技术,“第一次感觉梦想就在眼前,恰逢学校在进行机械工程比赛,我便想着以仿生外骨骼的项目参赛。”
张亮说,仿生外骨骼技术需要很多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所以那会儿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自学。为了能够早日站起来,我对相关的知识很痴迷。”不过张亮也坦言,刚开始自学机械方面的知识是比较吃力的。“后来我组建了一个9人的团队,都是对仿生外骨骼技术很感兴趣的同学,他们中不仅有学计算机的,还有学机械和电气工程专业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对于这项技术认知方面的一些空白,我们还会找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交流。”张亮说,团队还会制定研发计划,每周开会讨论研发进展。
张亮作为仿生外骨骼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该项目成果的实验对象,“每次设计出一个版本,我都会穿戴来体验,然后根据问题进行改进。”目前他们团队研究出的这套仿生外骨骼,主要涉及机械传动、控制进程和人体工程学等方面技术,已更新到第三代。
考虑到时间因素和生产成本,还有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他们最终选择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设计的方案。
张亮的梦想得到了社会各界好心人的支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动帮助张亮完成全身CT扫描数据采集,随后,当地的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帮助张亮完成三维建模。
拿到3D打印园的数据之后,张亮和团队成员们连熬两天夜,把模型数据发给工厂进行生产。最终,在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借助这套器具,张亮实现了站立并完成了行走。
站起来之后的张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感言“玉骨淬火,百炼成钢,敢教万刃寒山,不敌我身作剑,终于,我还是站起来了!”
张亮说,第一次行走的那一瞬间,从脚心传到大脑的感官冲击力非常震撼,站起来之后整个视角都发生了变化,看之前熟悉的场景都会觉得非常新鲜。
他说,接下来会加强康复锻炼,尽快适应走路,等到能够正常站立和行走后,他还想学习骑自行车。
综合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扬子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