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佩戴口罩 确保公共健康
■ 嘉 佑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以下简称“指引”),对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具有示范意义。
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在特定场合佩戴口罩,成为人们的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隔离病菌、守护健康的作用。可以说,从健康预防、自我管理的角度看,戴好口罩、科学地佩戴口罩,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对防范特定疾病发生及传播具有良好效果。
伴随天气转暖,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戴与不戴口罩成为不少人关心的话题。指引正是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的要求而制定的,其中明确规定的“应佩戴”“建议佩戴”和“可不佩戴”的情形或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公众关切。这意味着,根据所处环境、所在场合、所事工作等特点和要求,不同人群可以进行分类选择佩戴口罩的方式。
小小口罩,一头连着个人健康,一头连着公共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如何讲科学;二是,守好自己健康的最后防线,如何更牢固。从更广泛意义上说,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勤锻炼等一系列关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值得时时倡导、多多践行的。毕竟,这些都是防病的好办法,也是筑牢疾病预防防线的好方法。